近日濟南氣溫不斷走低,而白酒行業卻一片火熱。對白酒行業來說,2017年堪稱豐收年。今年伊始,白酒量價齊升,業內漲價潮此起彼伏,尤其是名酒企業迎來了進入調整期以來最暖時機。出廠價上漲、出貨價上漲、供貨價上漲、零售價上漲……隨著元旦和春節即將到來,“漲聲”一片的白酒行業,更加熱鬧起來。在連續11個月中發布百余道白酒漲價令后,進入12月以來,又有多款白酒價格上調。除貴州茅臺外,“普五”市場零售價從969元/瓶上調至1099元/瓶,另有多個知名品牌產品逼近千元。
“漲”聲一片:白酒迎新一波漲價潮,部分品牌重回千元時代
隨著元旦和春節即將到來,白酒又迎來一波漲價潮。12月4日,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井坊)發布部分產品建議零售價及建議整箱團購價的調整通知,典藏系列上調40元,井臺系列上調30元,臻釀8號及鴻運裝上調20元。其中,建議52度500ml產品市場零售價為979元/瓶,而提價前為939元/瓶,已逼近千元。水井坊方面表示,此次調價“漲的是建議售價,不是出廠價”,漲價原因是“出于綜合考量,為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持續執行水井坊的營運策略”。
記者調查了解獲悉,洋河夢之藍系列自12月1日起亦迎來了漲價,夢之藍M3、M6出廠價分別上漲5元/瓶、10元/瓶,終端價每箱(4瓶裝)將分別上調約120元、150元。另外在前不久,五糧液經銷商也接到了漲價通知,“普五”市場零售價從969元/瓶上調至1099元/瓶,逼近歷史最高價格,這也是五糧液今年第三次上調終端價格,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繼貴州茅臺酒之后又一價格突破千元的品牌。對于部分白酒重回千元時代,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茅臺、五糧液等品牌擁有市場基礎及品牌基礎,其產品回到千元以上是正常的。
有業內研究機構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今年白酒行業價格調整通知超過100個。除了上述高端白酒企業提價之外,次高端方面也有不少白酒企業上調價格。繼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一線白酒價格上漲后,二線白酒也在春節前紛紛提價。據不完全統計,11月以來,已有酒鬼酒、劍南春、洋河、水井坊、今世緣等多家二線白酒品牌上調了價格。其中,酒鬼酒核心產品紅壇酒鬼酒的零售價也將于12月中旬從498元提至568元;今世緣11月1日起國緣四開終端價上調20元/瓶、對開終端價上調15元/瓶、單開終端價上調10元/瓶、國緣柔雅上調10元/瓶、淡雅上調5元/瓶。
另外,劍南春和汾酒同樣釋放出提價的消息。11月底,劍南春傳出劍南系列及綿竹系列全線上調價格,漲幅約為25%,預計兩年內調整到位;洋河股份短期內M3、M6出廠價分別提高5元和10元,預計將在2018年中提價;汾酒也在宣布青花30、青花20、老白汾酒等11個產品暫停銷售,也被業內視為漲價的前奏。從大盤上來看,本周白酒板塊結束連續兩周下跌形勢,次高端品種反彈。
市場導向:原材料價格上揚,白酒漲價源于需求及生存壓力
“受益于餐飲消費回暖,庫存和渠道調整到位,消費習慣的轉變等,今年白酒行業整體行情轉好。”省城白酒經銷商劉正勇認為,不管是因為包材或原材料的漲價,還是消費升級,市場驅動,抑或是廠家主導漲價,白酒的價格就這樣上漲了,這也是今年酒行業的關鍵詞,也是白酒行業在當前市場行情中自身的一種調整。
劉正勇在采訪中表示,現階段我國白酒行業呈現出啞鈴狀結構,主要劃分為價值型白酒和價格型白酒兩大類。劉正勇認為,高端白酒的消費者對于價格并不太敏感,因為很多人寧可喝少點,也要喝好點;而次高端酒企的提價屬一種被動行為,因其消費群體為消費能力有限的中低端人群,屬于價值型和價格型兩種白酒的中間緩沖地帶,可增長空間較小,渠道利潤有限,所以其主動漲價的能力也相應受限。
記者通過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了解獲悉,本輪白酒價格的調整主要受成本等因素影響。從去年9月開始,玻璃、原紙、瓶蓋等原材料開始大面積漲價,部分原材料漲幅高達50%;同時,隨著“史上最嚴限超令”的出臺,致使運輸成本急劇提升。尤其對于對價格更為敏感的低檔酒來說,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提升猶如“扼住”了其咽喉,不少低端酒品牌紛紛上調零售價格,如小郎酒、毛鋪苦蕎酒、牛欄山、紅星等。
“低端酒企除了以漲價來應對成本上漲的壓力外,還應借助這輪行業性漲價的契機,按照零售價倒推通路價格,用提價的方式完成渠道價格秩序整頓和產品價格張力。”山東眾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長征在采訪中表示。而對于近期不少白酒品牌上調產品價格,徐長征認為,近期酒企漲價的動作,與不少大品牌酒企提前完成了今年任務有一定關系,而元旦和春節是白酒銷售的旺季,白酒市場價格堅挺,此時漲價是在為春節旺季的銷售做準備。
利潤率之爭:高費用率攤薄利潤
一直以來,白酒行業暴利的傳聞不絕于耳。公開數據表明,在2012年之前的數十年里,主要的白酒品牌一直在提價,平均速度是20%-30%,中國的白酒業凈利潤的增速在2011年甚至超過30%,有一些主要的品牌更高于這個平均數。據業內人士爆料,貴州茅臺2015年酒類業務毛利率高達92%,其中茅臺酒的毛利率更是接近94%。
然而,在度過了2012年之前的黃金十年之后,特別是國家嚴格控制“三公”消費后,白酒行業邁入漫長的寒冬期。據中國酒業協會最新數據,2015年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計2689家,其中虧損企業299家,虧損面為11.12%,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54.37億元,同比增長18.80%。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白酒行業“單單看”釀造和生產環節,毛利率的確較高,畢竟釀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即使現在漲價已到5000多元每噸,兩年翻了一番,也就折合一斤2.5元。按不同香型折合為四斤高粱釀一斤酒的平均值計算,直接釀造成本也就一斤10元,跟中高端白酒動輒200元以上相比,“的的確確”看似暴利。“包銷售將稅金、物流、人力成本、促銷費用、推廣支持、獎勵和返利等運營費用,再加上財務費用,合計已接近40%的費用率,如果按照105元的發貨價,每瓶也只剩下63元,利潤15元,這樣的利潤率就是14.28%。”多年從事某品牌白酒代理業務的林立峰告訴記者,別看白酒的生產很簡單,但是最后銷售出去的過程工序比較多,單看各級批發商和渠道商的灰色潛規則費用就相當高,這樣一來最終利潤就攤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