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2015中國白酒文化節在宜賓拉開序幕,作為開幕當日重要活動——宜賓第二屆采購商大會匯聚了全國近百家知名采購商,首日攬走4億元“宜賓造”特色產品。宜賓本地企業與16家采購商簽約產品涉及白酒、茶葉及其他特色農副產品。據統計,全市共有70家企業與采購商達成合作協議,簽約金額約為8億元,較去年翻了3倍。
該活動已是第五次在宜賓舉行。較之以往五糧液“占主場”,這次活動中,多了不少新鮮且活躍的身影,一些本地酒企忙著找渠道、對接項目。在當日的采購商大會上,宜賓安寧酒廠、華夏酒業一舉拿下5000萬元和3000萬元的訂單。
宜賓作為白酒核心產區,有酒類企業320余家,“但除了五糧液以外,能讓外地人叫出名字的所剩無幾。”實際上,宜賓還活躍著眾多中小酒企,這些酒企“輕裝上陣”,對于在白酒市場下探中轉型,態度積極堅決。
中小酒企各顯身手
白酒市場低迷,安寧酒廠卻簽下有史以來公司最高額訂單5000萬元。該筆訂單“金主”川酒集團選中安寧,提及幾個并不陌生的關鍵詞——價廉、物美、受眾廣。“這正是安寧酒廠異軍突起的原因所在。”該公司總經理胡學川介紹,安寧燒酒主打高粱型散酒,價格集中在15元到30元一斤,共40個品種,以連鎖店散銷的方式統一管理,保證酒品質量。
“白酒行業的寒冬,安寧感受并不明顯。”胡學川說,今年年初還進行了擴增,5000噸規模的新廠區投入使用,預計全年銷售額增幅為12%。
同樣“平穩過冬”的子均酒業更顯底氣十足。談及銷量,總經理鄧英爆料,“不夠賣。”子均酒業鎖定高端、小眾市場,銷量漲幅為15%。鄧英說,酒品走俏來自于精準定位的銷售策略,作為以祖傳秘方進行釀造的家族酒企,子均酒業鎖定饑餓營銷,仍將延續“加價不加量”的思路。
各中小酒企“御寒”出奇招:今良造、安寧等酒廠轉戰“私人定制”;竹海酒業借蜀南竹海的腹地優勢,打出生態牌……
宜賓市政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全市62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46萬千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1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實現5.1%和5.33%的增幅。
打造一瓶“宜賓酒”
本屆白酒文化節開幕前,宜賓白酒行業傳來一個好消息——
醞釀5年的“宜賓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股東集納了除五糧液外的28家知名中小酒企,由敘府酒業董事長陳澤軍擔任法人。“打出‘宜賓酒’的整體品牌,既是破局更是立新。”宜賓學院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五林談到,好酒也怕巷子深。宜賓中小酒企長期面臨的尷尬是數量多、規模小、經營各自為政,多數為大品牌提供基酒。“宜賓酒”借助產區概念,是中小酒企從單打獨斗轉為抱團發展。
陳澤軍介紹,“宜賓酒”將執行統一生產標準,定價在200元左右,打上統一標識面市。未來,“宜賓酒”將以“1+N”的發展模式運作。宜賓市酒促局副局長蘭國賓作出解析,這個“1”指向公共品牌“宜賓酒”,N則是面向宜賓市多家中小酒企,其輻射效應不會只局限在成員酒企中。
節會上,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介紹,預計明年1月份,“宜賓酒”將抱團登陸,推出20余個酒品。
調頭“互聯網+”
“宜賓酒”進軍互聯網步伐堅定,談及戰略考量,陳澤軍指出,較之于擴大銷量,更看重的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提高品牌知名度。
實際上,“互聯網浪潮中,酒企顯得慢熱。”郭五林分析,從物流、營銷模式等方面考慮,酒企之于互聯網,并不占據天然優勢,酒企擁抱互聯網來“御寒”,還得適銷對路。
安寧酒廠“觸電”則目標明確。“專攻白酒網絡定制和招商,以線上展銷彌補‘走不出產地’的短板。”胡學川談道,透過在線招攬,安寧酒廠增加新疆、河南地區加盟商35家,定制酒銷量增幅近50%。
“金喜來提出了大膽策略。”該公司董事長鄧傳東介紹,此番圍繞“互聯網+”大做文章,提出高達35%的返現率和嚴格管理的全國統一價,意圖建立穩定的微商品牌。“看似高歌猛進,卻是公司基于背景和實力下綜合考量,改得徹底才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