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谑信e辦的2018中國食品流通產業大會暨中國副食流通協會第五屆五次理事會議傳來好消息,推選(中國)消費經濟學會白酒專委會首屆會長、中國釀酒大匠、中國沈酒集團董事長沈鴻林先生為名譽會長。聞此消息我感到非常高興,以我幾年來對沈鴻林先生的了解,我說四個字:“實至名歸”。當然,我這個書生的評價有點文縐縐的,倒是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女士的評價恰如其分,何繼紅會長評價沈鴻林說了16個字:“不聲、不響、不爭、不搶,重視公益”,仔細琢磨一下何會長的話語,分量沉甸甸的。
“不論干哪一行,做人要學沈鴻林”,這是我幾年來認識沈鴻林先生的最大感觸。這個壯實的四川瀘州漢子,平時似乎有點寡言少語,但他的行動力卻常常有驚人之舉。上個月在成都(中國)消費經濟學會白酒專委會年會上,我與沈鴻林先生交流,他對于中國酒業業態的認知,對于中國白酒的本質的理解,使我受益匪淺。
沈鴻林率領的中國沈酒團隊,有“中國白酒活文物”賴高淮掌灶,有中國沈酒名譽董事長、中國“酒界泰斗”沈怡方先生精神的引領,中國沈酒的起點就必然成為一個很高的平臺。無論是品牌精神還是技藝的錘煉,按照古法技藝,從起窖、拌料、蒸餾、制曲、攤晾、入窖等一系列復雜工藝,反復研究摸索,在實踐中對白酒的生產工藝進行觀察、思考和科研,為中國沈酒事業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還是回到何繼紅會長的那句十六字評語,沈鴻林雖然作為沈酒坊22代傳人,平素卻是說的少,做得多。沈鴻林先生崇尚“仁義”,提倡友善、愛護,先后捐贈500多萬元改善敘永縣向林鎮基礎設施公路建設,修建“沈酒希望學校”,改建文物保護單位古寺萬靈山、資助敘永縣棟梁工程扶貧助學公益活動、“古藺黃荊老林英雄會大型公益慈善晚會”……等。
沈鴻林“不聲、不響、不爭、不搶”的沉穩品性,來自于他的勤思敏學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喜歡讀書,堅持文人喜好,讀書、寫作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真可謂“得道多助”,沈鴻林的優秀人品贏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2016年9月,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應沈鴻林之邀,題寫了“中國沈酒坊”五個大字。沈鵬先生大家手筆,一般不肯為企業題字,此番破例,不光是為“天下沈姓一家人”而作,更是被沈鴻林的高遠儒商人品、釀造的工匠精神所打動。在下淺陋,一般也不肯為企業家做文,正是有感于沈鴻林先生的厚道人品,以及他提出的“文商交融、以儒促商”的儒商品格,支持沈鴻林,我心悅誠服。
多年來,沈鴻林先生堅守誠信經商、創新進取、低調做人,有著“造福鄉梓”、“回報鄉里”濃厚家鄉情結的沈鴻林,致富不忘回報家鄉,回報社會。敘永向林鎮棉竹村,是個貧窮的小山村,為了讓山村里的孩子能夠上學,他資助設立“沈酒希望小學”,內設主教學樓鴻志樓及附屬教學樓林賢樓,籃球場、食堂等一應設施俱全。學校就讀的學生大部分為小學3至5年級,還開設有幼兒班,學生們大多來自于周邊村民。沈鴻林表示,學校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和力量,希望早日看到從希望小學出來的孩子學有所成、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才。沈鴻林時常對他的愛人楊玲麟教授說:“我為人子,知曉肩挑家庭的辛苦;我為人徒,明白為人師的付出;我為公民,知道社會養育了我,我就該回報。”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境界,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女士的十六字評價“不聲、不響、不爭、不搶,熱心公益”可謂一語中的,概括得非常準確。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不聲、不響、不爭、不搶,熱心公益”的沈鴻林精神,其實就是延續著我們民族“埋頭苦干的人”的文化傳統,指的是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與社會進步。
“不聲、不響、不爭、不搶”,不是消極人生的碌碌無為,就是《論語》里說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實,看似簡單的語句,包含著深邃的涵義,“博學”是從各方面廣博的去學習,以開拓知識的范圍;“篤志”是樹立遠大的志向,人無志不立,立了志向,就要堅定不移;“切問”就是切切實實的問,“近思”是由近及遠的思考和思想。
看看周遭的社會現狀吧,生活中的紛擾,可以歸結為一個字:“爭”。這個世界的吵鬧、喧囂、摩擦、嫌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都源自爭。在日常生活中,心胸開闊一點,爭不起來;得失看輕一點,爭不起來;目標降低一點,爭不起來;功利心淡一點,爭不起來;為他人考慮略多一點,爭不起來……“不聲、不響、不爭、不搶”,才是人生至境。
沈鴻林先生除了在大學讀到MBA學位之外,一生還拜過兩位高人為師,一位是中國鐵線狂草第一人、著名書法家倪為公先生;另一位是國際釀酒大師賴高淮先生,沈鴻林從從書本和師傅那里汲取了不同的智慧和營養,并結合自己的人生磨礪,把自己的人生歷練與磨難轉化為繼續前進的財富。實際上,沈鴻林的“不聲、不響、不爭、不搶”,并不是無所作為,不與人爭,但他是一刻不停地與自己爭,勤勉精進,求學不止。這就是埋頭苦干,熱心公益的最好詮釋。信然,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聲、不響、不爭、不搶”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寧靜,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于靜中觸景,于“于無聲處聽驚雷”。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必須由靜做起。
近來,我在讀書的過程中,讀到英國詩人蘭德(W.S.Landor l775一1864)暮年寫過一首題曰《生與死》的小詩。著名學者楊絳先生很喜歡這首美麗的小詩,曾將它翻譯成中文,并作為她晚年的散文選集《楊絳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版)卷首的題辭: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后人曾經評論說:“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看這幾行詩。年輕人也應該讀一讀。它也許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樂觀,更從容,更美麗和純潔一些。”“我們愈是學習,愈覺得自己的貧乏。”(雪萊語)
(作者簡介:仲富蘭,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