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營白酒和紅酒等產品納入集團創收體系,是上市公司湖北宜化在主業低迷下的多元化策略,不過,此舉已遭到各界的強烈批評。
酒業寒冬之下,湖北宜化集團旗下金沙回沙酒的銷量實現8年37倍增長,成為行業黑馬。這背后,宜化集團的內部員工銷售模式功不可沒。
長江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一再被宜化集團高層津津樂道的營銷策略,卻被演繹成用酒抵發員工工資,甚至沖抵供應商賬款等另類方式,讓許多宜化員工、采購商及供應商敢怒不敢言。
12月8日,一位宜化采購商告訴長江商報記者,“跟宜化做生意必須買宜化的酒,這在當地是公開的秘密”。
上述所指的酒,包括湖北宜化母公司宜化集團先后收購的貴州金沙回沙酒、大關酒、河南豫緣春酒和拉亞紅酒。
一份公開信息顯示,2014年宜化金沙回沙酒業集團年銷25.6億元,通過宜化集團內部渠道銷售的就超過4億元。除了強制供應商、采購商買酒,湖北宜化還曾用酒發員工工資。
不過,宜化集團否認以上說法。12月11日,長江商報記者來到湖北宜化位于宜昌西陵區沿江大道52號的總部大樓,該集團辦公室人士陳新武向記者回應:“這些都是誤會,我們接到過類似反映,查清后,發現只是供應商的誤會。我們員工可以自愿利用私人渠道賣酒,這是鼓勵員工額外創收,全屬自愿,絕不可能出現強制購買。”
買酒成做生意前置條件
12月8日,在湖北宜昌城區的一家咖啡廳,宜化采購商徐明(化名)對長江商報記者透露,多年來,宜化集團一直將酒“強制”售賣給供應商、采購商。
“比如說,采購一噸貨,貨值3000元,有關方面只收2900元,其余100元為酒款,一車30噸貨,就有3000元的酒款,而且這個酒款須先匯至一個第三方賬戶,再由其賬戶轉到宜化賬戶上。”
相較于眾多合作伙伴,徐明透露,“宜化內部更喜歡懂這種規則的生意伙伴”。
長江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這種“潛規則”不僅在當地被人熟知,在全國各地的子公司也較為盛行。此外,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宜化在財務和賬戶上處理得比較聰明,會盡量把賬做平。
作為國內首家從事酒類生產與銷售的農資企業,宜化集團成功跨界賣酒一直備受褒揚。
據了解,宜化集團擁有員工6萬人,大大小小的供應商無以計算,這無疑被宜化集團看做是一個可以自我消化酒類產品的巨大“富礦”。
宜化集團金沙回沙酒業董事長董兵不止一次稱贊宜化集團將酒和化肥混合的銷售體系,稱集團內部的員工銷售是酒業銷售的“游擊隊”。
然而,在不少員工眼中,這所謂的員工售酒福利,卻另有面目。
12月11日,一位在宜化集團旗下化工廠上過班的老員工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你不買酒,貨款就慢慢拖,反正就是拿不到錢。”
據他描述,曾有很多煤老板因此拿不到錢,宜化當地的小供應商更是敢怒不敢言,“一般與宜化有長期業務往來的都不敢得罪宜化”。
更有知情人向記者透露,供應商或采購商在宜化內部購買的酒還可以5折回流。有一家公司承接宜化集團下屬公司的工程,工程款300萬元,結款240萬元,另外60萬元以酒產品沖抵,不過這價值60萬元的酒可以30萬元現金再回購,也就是說一去一來之間,無故折損30萬元。
事實上,湖北宜化不僅用酒“對付”私營供應商,甚至對某些大公司也一樣欠債不還。
此前,某國內不愿意透露名稱的上市公司曾向長江商報記者透露,宜化集團作為該公司主要客戶,卻長期欠款,催款不回,最后導致該公司只能以壞賬處理,以致該公司當年(2013年)出現高壞賬率。長江商報記者從該公司2015年中報獲悉,雙方已經解除交易關系。
除了向供應商、采購商強制賣酒,公司員工也是宜化的售酒對象。上述徐先生和多名內部員工皆向記者證實,宜化集團曾經用酒抵發員工工資,比如發60%工資,發40%的酒。
同時,湖北宜化集團強制旗下公司員工售酒,且分配任務亦是公開的秘密。
12月9日,長江商報記者接觸到一位已從宜化集團退休的老職工李從榮(化名),在長達1個多小時的交談中,他屢次向記者表達無奈,他的家里還有子女在集團內部上班,他稱,“我兒子是4000元的任務,工資只有四五千,不賣就自己掏錢買。我的子女們好像被掐著脖子走,不賣又不行”。
而宜化集團負責酒業的公司頗為神秘,長江商報記者根據宜化總部員工所描述的地址到猇亭宜昌長江大橋處找尋,一直未找到其辦公場所,而據大橋附近居民表示從未聽說,當地也無負責宜化酒業的公司。
宜化收購酒企恐另有乾坤
宜化集團“喝”酒可能飽含更深的戰略意義。
2007年,國內白酒市場逐漸回暖,酒企收入增長速度加快,據《中國白酒行業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07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噸酒價格從2003年的1.6萬元/噸上升到2007年5月的2.61萬元/噸,2007年1月至6月,產量達到215.9萬千升,增長17.14%。在產量連續增長的同時,銷售收入和利潤更是呈現加速上升態勢,2006年,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71.4億元,同比增長31.08%;2007年1月至5月收入473.5億元,同比增長30.63%。
事實上,在白酒行業有生產資源壟斷性特征,特別是盛產醬香酒的貴州,成為宜化集團攻城略地的重要地域。
2007年7月,宜化集團增資擴股改制貴州金沙窖酒酒業有限公司。從2007年改制,該公司基酒產能從每年800噸擴至每年2萬噸,規劃2020年年產能將達到3萬噸規模。
經過8年時間,金沙酒業從年收入僅7000萬元一路狂奔到近25.6億元,年產能從700千升飆升到19000千升,未來十年更是劍指百億銷售規模。
這與董兵不無關聯,1971年生的董兵曾經在湖北五峰縣干過8年,先后推出當地茶葉品牌千丈白毫。2006年,其被派往宜化集團,擔任宜化化工股份公司黨委副書記。由于長期善于與人打交道和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從2006年起,董兵先后任職于宜化云南、重慶等公司任職,而后擔任湖北宜化集團西南區域總裁。
2012年,在宜化集團戰略布局下,董兵出任金沙酒業集團董事長。
同年,宜化集團12億元投資貴州銅仁地區的大關酒廠,該酒廠1984年技改后年產量僅300噸,后來在2003年承包給浙江籍商人經營,2011年,大關縣引進湖北宜化集團異地新建大關酒廠,公開信息顯示,規劃年產能將達到2萬噸,營收30億元。
在河南,宜化集團在白酒行業也有布局,2013年,投資2000萬元在漯河新建年產能1500噸的白酒生產線。自收購澳大利亞亞瑟格倫酒莊,宜化集團也開始進軍紅酒業,2013年,宜化集團又進一步在澳洲收購了路斯格蘭酒莊。
眾所周知,布局酒業是宜化集團多元化的一個方面,不過,知情人認為,宜化集團“喝”酒可能另存目的。
據長江商報記者調查,從2005年開始,宜化集團先后在貴州興義、畢節以及遵義等地投資建設煤化工項目。資料顯示,截止2011年,宜化集團在貴州累計投資61億元,實現年銷售收入60億元,利潤20億元,解決勞動就業1.4萬人。
早在2006年初,宜化集團斥資0.9億元收購漯河的宏豐公司和泰豐公司兩家化工廠,投入2億元資金用于擴能改造,之后,再次投資20億元在當地發展鹽化工。
宜化集團對貴州的資源相當重視。2010年11月中旬,貴州金沙縣與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約,“十二五”期間將在金沙縣投資125億元煤鹽化電一體化循環項目。彼時,宜化集團掌門人蔣遠華表示,在湖北宜化集團未來發展中,將把金沙縣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之一。
長江商報記者調查顯示,宜化集團在貴州投資白酒前后,均有涉及當地相關產業投資,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一定的關聯性,傾心投資白酒可能“醉翁不在酒”。
貴州地處煤炭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域,也是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地區,宜化集團作為國內500強被引資進入,各類資源“對接”后,水到渠成也成為必然。
點評:
以酒抵部分廣告費用、采購費用,非宜化集團一家,也非宜化集團獨創。應該說,大部分酒企,都干過這事兒。以酒抵款,基本上成為行業潛規則,或者不成文規定。行業不景氣的時候,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只要雙方簽訂協議,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本無可厚非。但強迫員工購酒,如果情況屬實,確實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