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圍繞行業發展,很多從業者和社會輿論出現了對消費需求,產品結構,渠道變化等方面的不同形式焦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人口結構變化的恐懼。認為80后進入中國消費主力,經濟結構意識的提高使得酒類的需求逐步衰減。
2.對酒水行業信心缺失。高檔白酒消費價格大幅度下滑,酒類銷售價值體系坍塌,讓人以為行業利潤將大規模削減,產品結構無法有效提升,酒水行業將成為長期缺乏利潤增長保障的行業。
3.對互聯網的過分恐懼。在互聯網時代,擔心線上交易模式最終會顛覆現有的線下流通和終端交易行為。
今日(12月8日),安徽省百川商貿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光慶在2015年中國酒業流通協會峰會上介紹了當前酒行業從業者對消費需求,產品結構,渠道變化等方面表現出的不同形式的焦慮。
當互聯網泡沫弄得實體零售尤其是遭受三公政策打壓的酒水行業人心惶惶,今日商務部發言給實體零售吃下定心丸的同時也指明了國內傳統實體商業的嚴重滯后性并著重為酒類流通行業點明了方向。
5年內電商占比最多達15%
商務部內貿專家委員會主任、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表示近年來電商雖然發展很快,銷售額能得到30%~40%的增長,但到目前中國的實體零售業仍占絕對主體地位。
相關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電子商務增速達36%,而國內消費零售總額只增長10.5%,盡管電商行業的增長勢頭明顯高于整體,電商在整個行業的占比僅從去年的8.8%,增長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0%。
此次會上,黃海還介紹了商務部預測到2020網上零售額占比最多只會達到15%,電商不可能成為零售的主體。“可是按照我們消費品零售總額,前幾年增長15%以上,最近一兩年回落了,去年是13%左右,今年估計10%左右,就算我們今后的四年或者五年都按10%左右增長,到2020年大概網購占消費品零售總額大概12%”,商務部預測到2020年消費品網上零售額將達5.5億占比將為12%~15%,黃海也以此否定了2012年馬云對王健林2020年網購能占消費品零售額的50%的賭局。
電商的快速崛起是傳統零售的滯后使然
黃海認為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代表了目前流通發展、消費發展的一個潮流。
1.目前多數消費者對價格比較敏感。電商沒有中間環節人工成本很少,房租也很低,所以它和實體商業比起來,競爭優勢非常明顯。
2、具有挖掘社會潛在消費的重要功能。電商能夠滿足潛在消費,個性化多元化消費如價格、銷量排序,而實體店鋪很難有這么完整的陳列,可以滿足用戶的潛在需求,也因此有“剁手族”。
3、它對于創造未來消費需求有引導功能。電商可以根據大量購買習慣,推出喜歡或者可能需要的產品,可以根據大數據做出關聯度引導下一次購買,創造消費者。
雖然電商有這么多好處,但國外的電子商務依然不占消費主要比重。美國2013年電子商務零售額約為2630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占零售市場總額5.8%。美國排名前10位的電子商務企業除了Amazon、ebay外,都是原來的傳統零售商,美國現在依然以實體零售業為主。
“中國電商速度堪稱世界之最,除了電商本身的優勢更在于中國傳統的實體商業嚴重滯后”,黃海認為很多實體商業特別是百貨店等等,已經脫離了商業的本質,不是靠購銷差,而是靠租金房租來獲得利潤,這樣的商業模式在計劃經濟時期、市場短缺的情況下可以獨家壟斷,但在電子商務出現后會受到很大波動,傳統零售業需要反思商業模式,進行改革再與電子商務進行競爭。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也認為中國傳統零售業存在很多弊病。比如過去中國零售業、生產制造業側重于輸出勞動密集型產品,在電商更節約流通人手的短鏈銷售下,加之國內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傳統零售業的紅利消失。
而中國實體商業的商業模式的確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市場集中度很低、高度分散化,導致物流成本很高,“現在零售業物流總費用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8%左右,這會增加成本價格”,黃海說。
國家政策為酒類流通指出的變革方向
“蓬勃發展電子商務實際上催生了中國流通業的變革”,黃海表示流通不能把提高效率當成主要目的,更要把人放在第一位,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個性化、多層次、全方位的需求。
今年國務院發布了的《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方案》中提出支持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相互融合,促進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創新批發零售供應鏈管理,推動傳統流通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對此黃海的解讀認為,中央鼓勵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脫離單打獨斗模式,相互融合,而對于批發零售則需要創新。
國務院也在49號文件申明中中央鼓勵流通企業發揮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形成優勢互補。“包括阿里巴巴原來想自己搞物流,后來發現不成功,最后還是要和實體店結合”,黃海認為真正的實體優勢則是物流的優勢。
此外,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央提出將商品與服務融合,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據了解,當前中國居民消費的最終消費中服務消費只占30%,商品消費占到70%,而這組數據在發達國家則相反。黃海表示,隨著消費理念的理性回歸和社會發展,消費者一開始注重物質消費,向注重時間消費、空間消費、物質消費等幾方面轉移,將商品和服務融合,將售賣商品的加值提高以增強競爭力是一種出路。
黃海還認為延伸商品價值鏈,增加從生產到消費每個環節的價值,現在很多酒類流通企業向生產延伸,最典型的是很多流通企業向生產延伸,比如國內酒商在法國收購酒莊,這種整合值得鼓勵。
根據中央的意見,未來的商業應當是實體店、網店、手機客戶端三位一體的布局。“手機客戶端絕對不能忽視,中國有幾億人在使用”,而具體是線上與線下,商品與服務業,流通與生產,業態與業種的四種融合。
而下垂到酒行業,賈光慶認為酒類流通企業還有以下三個機遇和著力點。
1.消費者對酒類產品消費需求的剛需;
2.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自主型消費取代權力尋租型消費時,產品結構能夠得到穩步提升;
3.社會分工將更加專業化,渠道扁平化的本質并非顛覆流通企業,而是可以在渠道效率最優化的原則下進行渠道重構。
賈光慶還表示,堅信在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基礎建設社會化成本日漸提高的大背景下,廠商合理化分工需要創新合作模式。作為大區域的平臺商,提供供應鏈增值配套服務,提高整體渠道的效率,完善品牌推廣的執行能力,創新與終端和消費者的溝通平臺是未來酒類流通企業創新與發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