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年初,1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為6.1,到現在1美元可兌換的人民幣欲破7元大關。對于酒水市場而言,最直接影響到的就是進口酒商,因為他們需要直接付款給外方,同樣的貨要付的款會更多。
根據海關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到3億升,同比上漲54.6%;其中瓶裝葡萄酒占比74.3%,散裝葡萄酒占4.3%,起泡酒占2.5%。
此外,記者經過梳理發現,瓶裝葡萄酒進口來源國家中,進口總額排前十名的國家,以美元結算的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國、南非等葡萄酒新世界(15.890, -0.21, -1.30%)國家,且整體的進口總額總量并不及傳統的歐洲葡萄酒生產國。不管是進口量還是進口額方面,法國進口瓶裝葡萄酒都占到了2016年上半年進口總量和進口總額的40%左右。
“人民幣下跌,首先表面上意味著境外采購成本的相對增加,如果酒類零售價格沒有相應上升的話,利潤率就會下降。”主營歐洲進口葡萄酒和啤酒的O2O平臺BottlesXO聯合創始人鄒政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了解,目前美國、加拿大、智利、南非等新興發展起來的葡萄酒產業國家,在結算上主要依賴美元。匯率的上下波動,對于進價肯定是有直接的影響。
但面對人民幣匯率走低,還是不乏有一些人保持樂觀心態,認為并不會對行業產生特別大的影響。因為首先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低,影響最大的還是以美元賬戶結算的方面,歐洲、澳大利亞等地,結算用歐元,甚至人民幣結算的也不在少數。
此外,鄒政方向記者進一步補充到,新興成長起來的葡萄酒產業國家中,有些受到自由貿易協定減免關稅的優惠,整體影響有限,反倒是一定程度上會抑制高端酒的消費。“當然前提條件是中國經濟沒有出現大幅波動,酒類的零售價格水平會往下而不是往上,個體消費比例仍然會繼續增長。”
主營南非葡萄酒的宋先生在這波人民幣匯率走低中,則沒能那么幸運。據了解,南非酒在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份額大約是2%。雖然無法像法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葡萄酒那樣普及,但因為良好的釀造技術、悠久的釀酒歷史以及超高的性價比,一直被認為是異軍突起,不容小覷。
宋先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13%的成本加上50%的稅收,就是成本直接上升了20%。應對的辦法主要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從年初到現在,終端零售價格上已經有所體現。但因為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品質消費,在價格的敏感度則要弱了些。”
此外,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除了匯率因素外,葡萄酒的進口從上游到最終的消費者環節的漫長過程中,中間有很多因素也會對終端售價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