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山東高端酒市場一直被外來品牌牢牢占據著,魯酒在高端消費領域與省外酒一直處在一種博弈狀態。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消費升級,省外酒在山東高端消費領域的話語權越來越重,對魯酒發展來說,形成了強大的高壓狀態。近幾年茅臺、汾酒、瀘州老窖、洋河、古井等名酒企業紛紛把山東作為重要的戰略市場以后,這種競爭態勢愈發明顯,而長期被本地市場繁榮所掩蓋下魯酒當何所思?
11月16日,2018川酒全國行第三站在濟南拉開帷幕。作為今年的收官之站,本次活動以“大國濃香 川魯情濃”為主題,通過抱團式、全景式、立體式的推廣活動,將川酒的魅力充分展現在山東消費者和經銷商面前。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20年前的“川魯對決”正式開啟了中國白酒行業的“版塊之爭”,共同塑造了“萬里河山一片濃”的奇跡。然而20年后的今天,川酒與魯酒之間的差距已經不可描述,此時川酒雖然打著“川魯情濃”的招牌,但是這對于魯酒來說就是一場無言的挑戰,甚至是挑釁。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在白酒行業,四川和山東,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兩省同樣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川酒魯酒常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雖然魯酒與川酒的發展機遇不盡相同,但是,魯酒在與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川酒的競爭過程中,毫不示弱,并一度領袖全國,并在九十年代創造了中國前十山東獨占其四的行業奇跡。
研究川酒崛起的要素有很多,總的來說,川酒崛起并紅遍全國,有其釀酒大省的歷史原因,但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國度,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與政策掛鉤的,川酒首先得益于產業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川酒是四川財政收入的支柱,食品工業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利稅已連續近10年居全省工業部門之首,白酒業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銷售收入在全省所有工業門類中是最高的,在全省工業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心目中,以川酒為核心的食品工業是溝通一、三產業、融合城鄉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產業;四川的高級領導也在公開場合為白酒行業打氣:“白酒是四川惟一具有國際國內地位的特色產品,是四川現實的、突出的優勢產業,必須抓住機遇,解放思想,鞏固和發展川酒在國內的龍頭地位,讓川酒做強做大……”。川酒白酒產業發展研究、規劃做得很詳細。長期以來,對于重點白酒企業的擴張,四川一直強調“放水養魚”,從稅收等各個方面給予政策優惠。早在1991年,四川就出臺了全國首個酒類地方性法規——《四川省酒類管理條例》。該條例的實施,為四川白酒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市場秩序井然,行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但回頭看山東,從2006年公布的“山東十大產業集群”名單中看出,山東省產業集群已經初步形成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建材、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五大體系,食品加工產業是放在后面的。 一直以來山東政策對白酒產業采取的是中立態度,任其自然發展,白酒成了山東的雞肋產業,在山東的每一個地市都淪為無足輕重的地位,這與九十年代風光無限時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山東政府對魯酒的重視,也就是從今年才真正開始的,這相較于川酒來說來得太遲,來的也太晚。
“川酒全國行”雖然不能說是明顯的挑戰行為,但對于長期蝸居山東的本地就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挑戰。“川魯情濃”的背后一定不是表面上的風光,任憑大家各自發展相安無事的,因為市場的蛋糕是有限的,川酒在山東攫取的越多,魯酒自身就會減少這是肯定無疑的。所以“川酒中國行”第三站到山東,不能簡單的視為一種市場行為,此前已有“黔酒中國行”、“行走的汾酒”等等省外名酒或抱團或單獨亮相山東,這就是對山東市場尤其是高端消費領域的一種宣誓或占位。
2018是魯酒振興的關鍵一年。面對外來品牌的大兵壓境,魯酒應當在次高端領域果斷出擊,牢牢把控。這是魯酒以及外來品牌尚未形成氣候的處女地,如果魯酒不能在次高端領域具有掌控權,未來魯酒振興的希望更加渺茫,因為高端是市場化的走向與趨勢,市場也需要高端化來引領與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