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白酒產區的攘外之戰,已先在安內的層面展開。
自今年8月仁懷產區出臺針對白酒生態環境問題和“小散弱”現象的整改政策后,位于“白酒金三角”另一端的瀘州,也在近日出臺針對瀘州白酒的整改措施。
在這份由瀘州市市場監管局、瀘州市酒業發展促進局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全市白酒生產秩序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中,共有6條主要內容,明確了14個“嚴禁”現象,涉及生產許可、生產標準、生產添加、虛假宣傳、知識產權、仿冒混淆等6個方面。
結合今年7月出臺的《瀘州市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20年頒布的《瀘州市推進白酒產業高質量突破發展若干政策》(瀘委發【2020】1號)文件,瀘州產區在去年突破白酒營收千億大關后,實現從“做大”到“做強”的發展意圖已躍然紙上。
01、“瀘六條”要規范什么?整治什么?
從此次《通告》的6條主要內容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瀘州產區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通告》顯示,嚴禁未取得許可(備案)生產白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及攤販管理條例》規定,所有白灑生產單位(含小作坊,下同)生產白酒均需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或小作坊備案證。
據了解,整個瀘州產區有700多家生產企業,其中有123家規模以上酒類企業,剩下的600多家均為中小型企業。國家市場管理總局數據顯示,在瀘州這700多家生產企業中,只有293張酒類生產許可證。這意味著,如果不能及時申請到生產許可證或者小作坊備案證,或者不符合“兩證”申請辦理資格的,將面臨被關停的結果。
與此同時,酒業家了解到:瀘州方面要求生產企業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锻ǜ妗芬,各白酒生產單位應嚴格按食品生產許可(備案)核準的標準和生產工藝流程生產白酒,不得擅自改變生產工藝。白酒小作坊僅能使用傳統純糧固態釀制工藝生產白酒。
有瀘州酒業人士認為,這個要求十分重要,從源頭上直接杜絕了生產企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可能,“此舉甚好,一旦再查到以次充好,用液態酒冒充純糧固態發酵的純糧酒,對于這些企業將是滅頂之災!”
“嚴禁非法添加”也是此次《通告》的重要內容。《通告》顯示,嚴禁使用工業糖化酶等非食用物質用于白酒生產或在生產過程中添加其他非法物質,嚴禁在白酒中加入甜蜜素、增味劑、增稠劑等其他禁止添加的物質。
2012年“塑化劑”事件尚歷歷在目,非法添加極大地傷害消費者對白酒產品的感情。瀘州方面明確嚴禁添加非法物質,既是產區自律的表現,也是對企業提出更高、更嚴格要求的體現。
同時,《通告》要求“嚴禁虛假宣傳”。嚴禁將液態法或固液法酒宣稱為固態法酒;嚴禁將采用食用酒精勾兌或竄蒸等不符合大曲醬香釀造工藝標準的工藝生產的白酒宣稱為大曲醬香酒;嚴禁將采用食用酒精勾兌或竄蒸等不符合濃香型酒工藝標準的工藝生產的白酒宣稱為傳統濃香型白酒。
瀘州是濃香型白酒的發源地之一,瀘州老窖也被譽為“濃香鼻祖”,瀘州方面以政策的方式對濃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進行保護,說明他們非常重視濃香型白酒這塊金字招牌。
《通告》還對相關知識產權進行了明確的保護。嚴禁假冒酒類注冊商標、專利,侵犯他人商標、專利權;嚴禁擅自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
蹭名酒、傍名牌在業內是常見的侵權行為,瀘州方面此次也專門針對這些行為進行了限制!锻ǜ妗穱澜米允褂脼o州老窖、郎酒等酒類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
“嚴打傍名酒的‘李鬼’是對的,瀘州老窖、郎酒這兩大名酒,三溪、玉蟬等銀獎品牌都是瀘酒的核心資產,必須要保護起來。要提升瀘州產區的品牌和聲譽,這些害群之馬必須清理。”瀘州酒業人士郭總向酒業家表示。
“瀘州白酒之所以能夠打造出瀘州老窖、郎酒這樣的百億級頂級品牌,與產區、政策、資源、戰略等息息相關的。千億級的瀘州白酒,從體量上看已經足夠大,但如何從‘大’到‘強’,再到‘更大’、‘更強’,就需要從瀘州產區賣出去的每一瓶酒做起。”白酒營銷專家、九度咨詢董事長馬斐指出,細節即戰略,所有的戰略都需要細節去配合和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02、“瀘六條”的背后:為2000億的目標鋪平道路
從“瀘六條”的內容來看,瀘州產區凈化產區環境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這顯然是為瀘州產區“十四五”目標的達成鋪平道路。
酒業家了解到:2021年,瀘州將深入實施白酒產業“三品戰略”“五大戰略”,著力建設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建設釀酒高粱基地60萬畝以上,力爭全市白酒營業收入增長10%。
2020年,瀘州全市白酒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008.4億元,實現利稅267.3億元。按此測算,瀘州白酒2021的營收目標為1100億元。
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瀘州白酒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白酒產量(折65度,商品量)達115.3萬千升,同比增長12.4%。目前,瀘州方面雖暫時沒有披露營收、利潤等核心指標,但增加值和產能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以此推算,瀘州白酒營收實現兩位數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酒業家獲悉,瀘州產區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已建成釀酒原糧基地種植約50萬畝,完成新增窖池近2萬口,率先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管理、監管和追溯體系,成為全國白酒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城市。
此外,還搭建了川酒集團、四川發展原酒基金等酒類平臺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老窖、郎酒、川酒為龍頭,小金花、十佳企業、“小巨人”企業梯隊成長的產業組織體系,增強了產業整體競爭力。
事實上,瀘州白酒也正在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稙o州市白酒行業社會信用指數2021年上半年報告》顯示,瀘州白酒在資本實力指數、營運能力指數、盈利能力指數、發展潛力指數、償付能力指數和信用評級指數六大方面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據介紹,瀘州市制定了“走出去,請進來,以商招商”等諸多招商模式,先后“請”進了綠地集團、藏島酒莊、佳樂集團、叢臺酒業等業內外資本“加盟”,并鼓勵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令業內外企業與瀘州中小酒企合作,實現共贏。
目前,瀘州圍繞白酒全產業鏈上下游、左右端啟動招商引擎,數個百億級項目正在落地生根發展;一批50億級、20億級、10億級的酒類項目已達成投資意向。
酒業家獲悉,2021年上半年,瀘州白酒窖池數量及擁有商標、品牌數、資產總額等指標的指數環比均有所上升。同時,瀘州市白酒企業自身資產經營效益得到改善、融資環境變好,營運能力指數突破瓶頸,迎來大幅上漲。
高質量發展的背后,是瀘州方面為白酒產業勾畫的重大產業藍圖。今年7月頒布的《瀘州市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顯示,瀘州2025年白酒產量總體將穩定在200萬千升左右;營業收入將達到1500億元,力爭2000億元;利潤將達到300億元,稅收超過200億元,營業收入、利潤和稅收均實現翻番。
酒業家獲悉,考慮到酒類消費主體結構轉變影響白酒消費空間持續、市場競爭和區域競爭加劇擠壓酒企尤其是中小酒企市場空間、生態環境約束強化給白酒產業綠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等現實因素,瀘州正在推動分級分類制定企業梯隊培育方案,推動大中小白酒企業相融共生、協同發展,構建“3+53+N”企業新梯次。
馬斐指出,產業的核心和歸屬最終還是產品,瀘州方面的領導層已經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無論是從戰略層面的《瀘州市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還是從治理層面的《關于規范全市白酒生產秩序的通告》,這些都是瀘州產區對待產業發展的態度,這是目前國內很多產區還沒做到的。
“瀘州白酒用品質來換品牌、換產區的未來,這件事肯定是做對了。”有川酒人士認為。(原標題:一則《通告》14個“嚴禁”!瀘州產區“發狠”了?丨突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