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啤酒行業遭遇近了兩年來的首次單季度的收入下降。
受制于國內高端消費需求的不旺和大眾消費需求的不強,今年三季度,整個食品飲料行業普遍顯現出疲軟之態:肉制品三季度收入雖然增長2.24%,但利潤同比下降15.53%。白酒行業三季度收入下降了11.23%,利潤下降21.91%。而啤酒行業三季度的收入下降2.22%,利潤則下降了5.25%。
在白酒行業收入增速連續下降6個季度的時期,啤酒行業也不堪壓力地遭遇了單季度的負增長。在行業調整的大環境下,啤酒行業曾一度被認為是“政令風暴”的最大受益者。不過,隨著近期各家啤酒上市公司相繼發布三季報,這一說法極有可能被證明是偽命題。
啤酒產量的增速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國內啤酒行業前三季度完成啤酒產量4092萬千升,同比增長僅為1.74%。從單月來看,進入7月份,啤酒產量數據增速開始由正轉負,這一現象傳導到8月產量再次同比下降6.52%,而在9月份,啤酒產量達到412.43萬千升,同比下降10.83%。
負增長“隱憂”之下,中國啤酒行業是否就此告別高增長?
全年微增已成定局
在本屬啤酒行業產銷旺季的三季度,幾大啤酒上市公司相繼出現負增長,讓人頗感意外。
青島啤酒10月30日晚間發布的三季報顯示:青島啤酒三季度銷量為284萬千升,同比下降3.73%;公司在三季度實現營收87.79億元,同比下降4.79%,系上市以來首次三季度收入環比下降。對于三季報的業績下滑,青啤方面解釋為主要受經濟增長放緩、中高端餐飲市場消費不振、區域市場受到氣候不利形勢影響。
燕京啤酒早前發布的2014年三季報顯示,今年7月~9月,燕京啤酒共計銷售啤酒164萬千升,相比去年同期的195.6萬千升,同比下降16.16%。同時,燕京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4.87億元,同比下降0.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4億元,同比下降7.28%。燕京方面認為,這主要是受經濟增速放緩和部分區域持續不利天氣等負面影響所導致。
近期,身處人事震蕩的重慶啤酒則在公告中披露,今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33億元,同比下降7.22%;實現凈利潤1.60億元,同比下降26.95%。前三季度的盈利降幅遠遠超過了公司上半年1.43%的降幅。
此外,西藏發展和啤酒花也出現了凈利潤和營收雙降現象,其中,西藏發展和啤酒花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了90%和52.42%。
對于啤酒企業在三季度顯現的產銷下滑,很多業內人士將之歸結為今年特有的“涼夏”天氣。
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表示,啤酒行業今年7~9月產量負增長,主要由幾個原因造成,但首先的就是天氣原因,天氣對啤酒的消費影響較大。而今年這幾個月雨水較多。以浙江省為例,今年7月該省平均氣溫28.2攝氏度,比去年同月30.3攝氏度低2.1攝氏度,降水量比去年同月多3倍,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8天,比去年同月21天少13天,是10年來最涼爽的7月。天氣不熱,給啤酒產銷帶來較大影響。該省21家主要企業中有19家產量下滑。
今年的巴西“世界杯”,也沒有對啤酒銷量帶來明顯的提升。
在何勇看來,“世界杯使得啤酒商提前備戰,消費量提前釋放,但我國的啤酒消費量是穩定的,前幾個月提前消費了,之后幾個月就出現了間歇期”。
基于前三季度銷量對全年目標的決定作用,很多人預計今年或成為啤酒行業增長速度放緩的一年,因為第四季度已經屬于啤酒淡季,其全年增長貢獻率不會明顯,全年出現微增已成定局,整年銷量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也有。
產業成熟更加重要
啤酒行業出現產銷波動,是否意味著限制“三公”消費政策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傳導到了啤酒業?
自政府頒布限制“三公消費”、“八項規定”和“禁酒令”等政令以來,酒類行業隨即出現價格回落、庫存增加、股票下跌和盈利下滑等情況,有相當多的媒體和投研機構在做酒行業分析時,都認為白酒行業受挫于政令,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葡萄酒。而啤酒則是“政令風暴”的受益者,因為不能喝白酒、葡萄酒就改喝啤酒了,所以,啤酒因此受益。
不過,從這兩年來看,并沒有相關的數據來支撐這種說法。雖然也有可能,會有部分不喝白酒和葡萄酒而改喝啤酒的情況。但是,政令頒布帶來的是所有商務場合酒類消費的減少,不僅是不喝白酒和葡萄酒,啤酒在商務消費中也同樣減少。同時,當下,即便是白酒行業,也都已經意識到,政令不是導致這次調整的主導因素,而是因為白酒行業長期積累問題的集中爆發,政令只是充當了催化劑的作用。
何勇也明確表示,他并不認為“三公消費”等因素是制約啤酒產量上升的原因。因為從啤酒行業來看,真正支撐啤酒發展的是,經過充分市場化洗禮的大眾消費文化基礎。換言之,是內生式的主觀消費需求成就了中國啤酒行業的今天,啤酒行業遵循了自身的發展規律,并不為特殊事件所動。
而當下行業產銷顯現下滑,其出現原因,更有可能源于中國啤酒開始進入成熟期。一直以來,率先經歷了國際化的融合、集約化的整合和充分市場化的洗禮的中國啤酒行業,其產業成熟度在酒行業中就是最高的。同時,當前國內啤酒消費量正在趨于飽和。而消費量趨于飽和或會使國內的啤酒行業進入“零和競爭”,這正是國內啤酒行業進入成熟的標志。
從這個角度來看,相比啤酒行業走向成熟,三季度出現產銷下滑顯得不足輕重。或許,這可以看作是一個行業價值逐步覺醒與回歸必須經歷的循序過程。等到行業一旦真正成熟——市場容量飽和,行業格局穩定,市場競爭趨緩,盈利水平提升。也就意味著,啤酒業的“微利時代”會逐步遠去。
這是長遠,那么,從短期來看,國內啤酒行業將會會呈現什么樣的發展?
根據平安證券的報告,隨著國內人均啤酒消費量逐漸接近天花板(目前我國人均啤酒消費量達34.2升/年,已經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3升/年),啤酒行業總量增速的放緩不可避免。但從區域人均消費量的角度分析,市場容量仍有一定成長空間,預計未來幾年銷量增速保持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