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仍是醬酒熱火朝天的一年,但熱度背后的變化顯然要比人們預測想象的來得更快一些。尤其在前不久的秋糖會上,醬酒品牌競相爭鳴與交易氛圍冷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比,這一度引來行業對“醬酒降溫”之勢的各種揣測。
事實上,有關醬酒降溫的言論并非始于秋糖。時間倒回到8月份,一場白酒市場秩序監管閉門座談會,對資本炒作醬酒之嫌進行指名,雖是給當下資本入醬潑下一盆冷水,但實際已引發了整個醬酒行業的多米諾效應。
被降溫聲音“包抄”之下的醬酒市場,是否真的到了“拐點”?降溫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對今年醬酒行業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復盤,發現了隱藏在降溫背后的幾大變化。
1、“降溫”≠“遇冷”
不管醬酒是否在“降溫”,我們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醬酒熱仍在,風未停。
首先,不妨拆解“降溫”兩字含義。
“降溫”是個相對的詞,眾所周知,醬酒是講究時間周期成本的,而如今迅速過快的發展趨勢是與這一點南轅北轍的,而在這個演進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投機倒把的醬酒亂象問題,所以說,此時降溫并不一定意味著對醬酒行業來說是件壞事,反而對市場能起到一種凈化作用。
此外,換個角度來說,降溫的對象也是有指向性的。問題是到底要降誰的溫?在之前的白酒市場秩序監管會上,已經明確提出了要對盲目跟風的資本降溫;氐狡放聘偁幍木S度上來說,降溫則是用在那些擦邊球、盲目跟風的中小醬酒企業身上。目前,醬酒行業已經進入洗牌期,對打醬油的品牌們來說,機會自然在漸失。
濟南盛世漢醬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本剛表示,上半年投資瘋漲,導致了醬酒過熱,又加上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此輪的降溫應是醬酒去瘋狂化的一個回調,醬酒還在熱,并非是走下坡路,因為消費者喝醬酒的趨勢沒有改變。醬酒增長未來會回歸理性,回到有序穩健的發展軌道上來。
北京卓鵬戰略咨詢機構董事長田卓鵬則對醬酒“降溫”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醬酒是受經濟、疫情影響,市場反映沒有那么強烈而已,而不存在遇冷之說。他表示,目前醬酒的染醬率、投產率、投資率、經銷率都在8分以上,醬酒的下半程將會轉向消費者心智、渠道滲透的競爭。過去是經銷率的迅猛增長帶動了醬酒的高速發展,現在是要逐漸傳導到消費端,就不會像此前表現得那么高速。
因此,隨著醬酒對消費者培育的不斷跟進和深入,如果消費端熱度上來了,醬酒就還會持續熱下去,反之亦然,這個邏輯是不會變的。
“醬酒不是在降溫,只不過是行業在今年給予特別高的增長預期下,醬酒不似去年猛增,或者說經銷商從一窩蜂進入到逐漸冷靜做判斷,在這個緩沖過程下,大家才給出了所謂‘降溫’之說,事實上,醬酒行業目前不存在“降溫”,發展趨勢還是穩性增長的。”和君咨詢酒水事業部總經理李振江也同樣對此表示。
總結一下,醬酒降溫雖然是現在行業里討論最多的聲音,但這顯然不代表醬酒“不香”了,要“涼涼”了。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這或是醬酒冷靜思考的“過渡期”,也可能是醬酒轉向C端消費時代的一個拐點,我們放大“降溫”不可取,也更沒必要引起行業恐慌。
2、內卷之下,醬酒競爭生“變”
在醬酒“降溫”說法流傳之余,眼下醬酒的競爭態勢卻在愈演愈烈。如果說去年是醬酒集體狂歡的元年,大有唯醬是從之態,那么,今年則是醬酒內卷式競爭的開始,而且這種內卷跡象已清晰地烙印在醬酒行業發展的各個面上,變化也在顯現。
從品牌競爭來看,依稀記得去年在疫情之下,醬酒品類逆勢突圍的那番風光景象,一時之間,眾多酒企紛紛涌入醬酒賽道,凡是沾醬便上位,讓很多酒企搭乘上了快班車。但是,今年顯然不一樣了,消費者對醬酒品牌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會更傾向于選擇有品牌、有品質、有文化內涵的品牌,行業逐漸呈現出分化之勢。
在馮本剛看來,今年還涌現出了一批新興的醬酒品牌,他們的出現攤薄了頭部品牌的市場份額,可能會導致一些頭部品牌的銷量有所減少。而這也是一個競爭洗牌的過程。他認為,未來仍會有新的品牌異軍崛起。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田卓鵬的認同。他認為,今年醬酒集中化和品牌化的趨勢是越來越明顯,尤其向頭部強勢力和新勢力集中。那些背后有產能、有資本、有資源的醬酒企業在接下來會依然向好。
從資本角度看,資本往往是先知先覺的,今年上半年,業內外資本紛紛都把觸角伸到醬酒,熱情似火,但在那場價格座談會成為轉折點之后,資本對醬酒由趨之若鶩轉向望而卻步,吉宏股份、眾興菌業先后作罷,資本在茅臺鎮收縮戰線,看似是受宏觀調控的影響,但發燒式的投資熱確實易給行業埋下不定時炸彈。
從渠道端來看,經銷商們更為冷暖自知。有不少商家都反映,今年醬酒渠道庫存的比較多,減少了向廠家進貨。而囤貨、囤品牌的現象也已不像過去兩年那樣瘋狂無節制。
此外,醬酒在渠道端也在由單一渠道向多元化全渠道演進。李振江表示,現在很多人認為醬酒已經進入到下半場了,實際上半程還未真正走完,當下醬酒產業遠沒達到成熟化階段,未來需要走很多的路,從價格段上,從市場營銷上,從渠道上,從消費認知上,現在大部分醬酒品牌還都是商業品牌,而非消費品牌。未來,醬酒的渠道面還會不斷拓寬,也一定會向著產業成熟的方式來進化。
從上游廠家來看,有兩個動作值得關注。一是很多酒企都在對外宣稱“長期主義”,進行大規模的擴充產能運動。另外,就是廠家都在大手筆聚焦做消費品鑒會或者建立醬酒體驗中心,都有意把營銷的重點放在消費者的培育上來。
從產業的維度來看,今年,醬酒行業掀起了產業整頓醬酒風暴:6月份,遵義市酒業協會、仁懷市酒業協會發布通告全面清理貼牌酒生產;8月份,仁懷市召開動員大會,將綜合治理白酒“小散弱”企業,全面提升仁懷白酒行業污染防治水平。如果再算上今年8月,國家監督管理總局召開的那場白酒價格座談會,有關醬酒整頓的官方動作可謂一波連一波,由此也可以看出,整個醬酒產業開始在正本清源,這對市場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3、降溫背后,“危機”浮出水面
去年有業內人士提出,要警惕醬酒過熱的苗頭,甚至還提出了“醬酒泡沫”的危機,這可能不完全是危言聳聽。
眼下,行業對醬酒“降溫”基本保持理性的態度,但或許只是看到了醬酒將要回歸理性升溫的一面,在降溫背后的另一面,還有暗流涌動的危機,而這更需要引起行業的關注和思考。
大師酒文化館創始人張國朝提出了醬酒“去熱化”背后的一些復雜性因素。他認為,醬酒市場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下滑”,這種下滑跟生產廠家有著一定的關聯。今年以來,有部分廠家盲目頻繁大幅提價,出現了嚴重的產品價格倒掛,局部市場竄貨,導致開發商、渠道商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市場頻現拋貨行為,造成了消費者的反感心理。
他還提到,除了過度漲價,醬酒行業正面臨品質危機。一些具有知名度廠家的基酒和老酒儲量已經不足,這已經影響到了品質輸出。而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懂醬酒,虛高的價格,不穩定的品質,顯然透支了消費者對醬酒品類的忠誠度和信任感,這對行業來說是非?膳碌氖虑。
成也品質,敗也品質。如今,回過頭來看,說做醬酒是一場長期主義的馬拉松,絕非紙上談兵,既然要做“時間的朋友”,品質上就容不得半點沙。以犧牲質量換速度的品牌們,注定不會走太遠。
而給廠家敲醒警鐘的不僅是把控品質,還有營銷團隊的運作。市場服務的不到位、不斷流動的招商投機客、宣傳上的胡亂吹噓等,這不僅傷了渠道商的心,也讓消費者失望不已。在張國朝看來,一些醬酒廠家缺乏定力,浮躁之風已盛行一時,這對整個醬酒行業的運轉是非常不利的。
在酒說看來,這次“降溫”熱議的背后或許也向行業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慢下來、重新審視醬酒行業內部存在的矛盾問題,降溫的不只是投機派,還有那些急功近利的廠商們。雪山崩坍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尊重市場規律永遠是基業長青的王道,對醬酒行業而言更是如此。(原標題:透過“降溫”,發現今年醬酒的這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