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酒業競爭的加劇,醬酒熱下的產能擴容在不斷提速。“產能決定規模,噸位決定地位”,這句話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醬酒企業的發展實力和未來機會。
但是,隨著眾多的技改項目和改擴建工程的落地投產,醬酒的產能缺口正進一步收窄,市場預期和渠道熱度也在變化。
那么,在可預見的時間內,醬酒的產能有多大?透過這一輪的產能擴容,酒企和商家該如何更好把握醬酒趨勢和發展機遇?
1、“大干快上,密集擴容”
當前,很多主流醬酒企業都在圍繞產能建設“大干快上,密集擴容”。
主流醬酒企業產能規劃(部分)
11月3日,國臺酒業集團正式收購貴州茅源酒業。目前,茅源酒業公司年產優質基酒3000余噸、儲酒能力8000余噸。
據悉,國臺未來將通過智能化釀造改造,將國臺茅源基地的產能擴至1.5萬噸,屆時國臺四大基地(國臺酒業、國臺酒莊、國臺懷酒、國臺茅源)整體產能目標要突破4萬噸。
10月27日,金沙酒業3萬噸/年基酒擴能項目一期5000噸基酒擴能項目竣工投產。這標志著,金沙酒業年產能由1.9萬噸提升至2.4萬噸。同時會上宣布,金沙酒業2021年銷售收入預計突破60億元。
習酒公司在2022年度生產·質量大會上透露,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已完成營業收入97.31億元。“9個月撞線百億”的發展節奏,不僅相當高質穩健,還意味著習酒正加速實現既定的120億銷售目標(含稅)。
與此同時,重陽下沙是醬酒新一輪釀造的開始,也是各大醬酒企業集中官宣產能規劃的特殊日子。
比如,隨著郎酒吳家溝·二期、二郎·紅灘生態釀酒區正式投產,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宣布,“今年重陽節,郎酒4萬噸醬酒投糧、投產;明年重陽下沙時,郎酒的5.5萬噸醬酒產能將全面建成投產”。
同一時間,貴州安酒舉行了2.4萬噸下沙大典,實現了從“萬噸醬酒俱樂部”到“2萬噸醬酒俱樂部”的飛躍。
2、新產能加速落地,意味著什么?
北京正一堂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上海正品堂醬酒咨詢機構董事長邵伶俐對酒說記者表示,醬酒產能問題要辯證來看。醬酒產能表現可概括為“短期無風險,中期有壓力,長期看發展”。
首先,醬酒只有產能的基本盤夠大,才能提供更多的優質酒。
白酒產業競爭的本質,就是優質白酒產能和儲能的競爭。目前,優質醬酒產能依然是稀缺的,行業對于優質醬酒的需求度依舊很高。
醬酒從品類驅動向品牌驅動轉型,隨著產能越大,越考驗企業的品牌實力和營銷水平,拒絕“唯產能論”、“唯營銷論”,更注重優質企業的系統化建設和體系化運營。
其次,醬酒的產能擴容速度、品牌建設速度和消費培育速度是三位一體的,在發展節奏上要力爭實現動態平衡。
現在大家之所以討論“醬酒產能過剩風險”,問題的核心在于后兩點的速度不均衡。因為醬酒的品牌建設和消費培育是長期過程,不能單靠速度和規模,試圖一蹴而就。
眾所周知,茅臺酒的產能是一定的,市場對優質醬酒的需求潛力是巨大的,這就為醬酒擴產提供了發展空間和市場紅利。但是,如果醬酒的品牌建設和消費培育,跟不上產能的擴張速度,只能是產能越大,壓力越大。
再者,發展階段不同,醬酒產能的表現不同。
從企業發展來看,頭部醬酒企業的優質產能風險最小,中小型醬酒企業則要注意把控產能擴建和發展節奏,甚至個別的保持謹慎態度。
從行業來看,今年醬酒發展進入穩定期,醬酒趨于理性,頭部企業也趨于理性。無論是醬酒產能擴張,還是產品的市場價格回落,這些都需要結合市場實際情況和消費需求來綜合評定。
3、醬酒中場到來,考驗長期主義
“醬酒中場到來,迎接頭部紅利”。資深醬酒專家、權圖醬酒工作室首席專家權圖的觀點是,醬酒產能是否過剩,這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需要分企業和分產區。優質產區的醬酒不會過剩,優質醬酒不會過剩,品牌型醬酒企業不會過剩。但是,對于沒有能力運作品牌、沒有能力做市場的中小型醬酒企業,現在擴產就是有很大風險,這個風險在2025年以后會逐步爆發出發。
醬酒的真實產能情況,才是影響市場走向的重要指標。當前,不少醬酒企業的產能情況都是企業單方面宣布的或者是階段性目標,很多技改項目也都是在建工程,屬于分期、分階段落地投產,最終的實際產能情況也存在一定變數。
目前,醬酒主要產區的地方政府和協會組織在持續規范、引導醬酒企業發展,拒絕盲目、無序產能擴建。
今年以來,仁懷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下發文件,鼓勵現有醬香酒企業引入國內知名品牌企業,通過自愿入股、轉讓等方式實施兼并重組,加強小酒廠、小作坊規范管理,培育更多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強主體。
同時,赤水河流域的生態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需要各方切實保護釀酒生態環境。從這個角度來看,優質醬酒產能是稀缺的,最終考驗地方政府和企業到底是追求短期利益,還是堅持長期主義發展。(原標題:醬酒產能+++,釋放什么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