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酒行業的整體性結構調整,曾經火爆的進口葡萄酒也進入低迷期。但顯然,這個低迷期已經短暫性走過,自2015年開始,進口葡萄酒開始了新一輪的增長周期。
根據2015年的數據來看,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發布的整體情況顯示,2015年全年進口酒(烈酒、啤酒和葡萄酒)進口量總計185.6萬千升,同比增速達到126.22%;進口額38.6億美元,同比增長34.13%。其中,葡萄酒累計進口量為55.5萬千升,同比增長44.58%;進口額20.3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4.30%。
2016年1月-7月,進口酒類市場繼續保持增長,其中葡萄酒和啤酒的進口數量和金額均平穩增長,數據顯示,1月-7月進口葡萄酒量接近35.3萬千升,進口額13.7億美元,數量同比增加16.74%,金額同比增加21.76%。
毫無疑問,進口葡萄酒似乎又迎來了一個新的風口。
新風口效應
進口葡萄酒在經歷2013年、2014年的低谷和調整后,2015年出現總量與總額同增的局面,而這一態勢在2016年依舊在繼續著。
進口葡萄酒2016年1月-7月的數據顯示,除了葡萄汽酒繼續下降以外,瓶裝酒和散裝酒均表現平穩,其中瓶裝酒進口額同比增長了23.7%,占葡萄酒進口總額的93.5%,進口瓶裝酒市場繼續向好。
而據2016年上半年中國進口葡萄酒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瓶裝葡萄酒總量約為22.3萬千升,同比上漲56%;總額約為11.09億美元,同比上漲69%。平均價格方面為4.97美元/升,同比上漲8.3%。隨著國內消費結構的逐漸提升,葡萄酒的人均消費和總量方面均穩步上升。
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數據顯示,法國和澳大利亞占據了市場份額的70%,市場主導地位明顯;另一方面,各來源地進口均價不斷浮動,說明國內市場需求更趨多元化,國內進口葡萄酒市場細分化和個性化趨勢日益加深。
近日,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Wine Australia)發布的最新出口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12個月內,澳大利亞葡萄酒對中國內地出口總價值迅猛增長51%,中國內地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的第一大市場。
全球知名績效管理公司尼爾森發布的《葡萄酒市場解析和趨勢洞察》報告也驗證了當前進口酒市場的良好趨勢——葡萄酒在全國一、二線城市20-49歲的酒類飲用者的滲透率達到了83%(83%的人在過去3個月喝過葡萄酒),從飲用頻次看,這些消費者每兩三天就會喝一回葡萄酒。
此外,尼爾森數據還顯示,在國產白酒、啤酒、葡萄酒三大酒種的銷售額增速只有個位數甚至負增長的大環境下,截至今年8月,進口葡萄酒的銷售額卻出現了24%的高速增長。
不過,面對當前進口酒再次火熱的形勢,也有經銷商認為是“虛火過高”,有安徽代理意大利某品牌酒莊的經銷商徐敏向《華夏酒報》介紹說,目前僅從安徽市場來看,進口葡萄酒的熱度依舊不明顯。
“相比于過去幾年的火熱,當下的進口酒市場還是屬于冷的狀態,更多的進口酒是躺在了倉庫里而沒有被終端消化。”做了十幾年進口酒生意的徐敏認為,盡管目前從數字上看,進口酒的銷售規模和金額都在提升,但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此外,也有部分經銷商的觀點認為,進口葡萄酒出現間歇性的高增長與眾多中國投資者海外購買酒莊有關,他們的投資路徑是海外購買酒莊后將葡萄酒進口到國內市場,而這些入關后的葡萄酒更多的是在酒窖內等待投資的高點出現。
便利店現象
伴隨著葡萄酒消費氛圍的成熟,國內葡萄酒消費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需求周期內,而這一周期突出的特點就是消費者更加關注的是購買的便捷性。
尼爾森日前發布《葡萄酒市場解析和趨勢洞察》報告稱,目前進口葡萄酒占領1/4的市場份額,比重還在逐年上升。由于中產階級消費者看重購買便利性,便利店也同電商和大賣場一起成為購買進口葡萄酒的主流渠道。在便利店購買進口葡萄酒,日益像買啤酒一樣普遍。
有媒體報道稱,在葡萄酒市場成熟的歐州、日本等國家,便利店由于其易于購買、產品性價比高等屬性,已經成為了葡萄酒重要的銷售渠道,而國內目前還處于葡萄酒市場的初級階段,因此便利店在渠道方面的優勢還未凸顯。
由此看來,借鑒于成熟國家的模式來看,未來的便利店或將成為葡萄酒銷售新的終端點,隨著消費人群的擴張和消費頻次的提升,具有品牌優勢的社區便利店或者專業的酒水連鎖店如1919等會成為葡萄酒銷售的新興平臺。
卡思黛樂中國區總裁殷凱也表示,目前國內進口葡萄酒格局未定,中低端需求是市場主流,而便利店正對應了葡萄酒的中低端消費人群,因此未來其消費比例將得到提升。尤其是隨著煙酒店渠道的不斷萎縮,便利店的比重將進一步加重。
張裕也在加緊布局自己的連鎖專賣體系,而為了能讓消費者更為便利地買到張裕旗下的產品,張裕也推出了自己的“千店計劃”。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裕先鋒國際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健曾在2015年表示,張裕擬在2015年新開500家連鎖店,分布在全國31個城市,全部統一形象、統一管理。同時,開始向全國招募500名店長。
盡管今年6月,張裕公司旗下專門做進口酒業務的先鋒專賣店遇到阻礙,目前暫停了擴張步伐,正在積極轉型。不過以社區營銷配送為亮點的便利連鎖店依舊是大牌企業關注的重要方向。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也指出,如7-11、全家等便利店在單品選擇上會貼近現在主流消費群體的需求,并根據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種類。在目前的消費趨勢下,國產葡萄酒已經不能滿足、匹配主流消費的需求,所以一些便利店也日益注重進口葡萄酒的銷售和采購。
大單品市場
有機構觀點認為,進口酒市場份額會提升至37%,未來有望與國產酒平分秋色。目前以張裕、中糧、威龍和洋河等為代表的內資酒企已經在進口酒方面嶄露頭角,有望打開新一輪成長空間。
在中泰證券機構食品飲料分析師胡彥超看來,國內龍頭企業張裕最有望將借助強大的渠道和品牌優勢突圍。鑒于內資酒企的本土品牌優勢和渠道張力,決定了他們在混亂的進口酒市場更具優勢,并完成品牌化建設。
繼2015年底斥巨資跨國收購西班牙愛歐公爵公司,引發行業一時轟動之后,中國最大的葡萄酒企業張裕在2016年福州秋季糖酒會上,發布了進口酒大單品戰略,這也預示著其在進口酒領域再次發力。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裕先鋒國際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健也表示,“國產品牌集中度相對高,而進口酒采購門檻低,品牌眾多,進口商眾多。消費者在進口葡萄酒的選擇上越來越開始注重品牌,部分進口酒品牌也已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進口酒大單品形成的時機已經到來,這也是此時張裕在進口酒上發力的原因。”
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機構預測,2014-2018年,中國葡萄酒消耗量將進一步增長24.8%,也就是年均增長6%左右。而全球著名市場分析公司敏特(Mintel)則預測,在未來的10年內,中國葡萄酒市場每年的增長率將穩定在5%左右。
顯然,伴隨著中國市場葡萄酒消費規模的穩定式增長,葡萄酒的大單品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