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目前的精釀啤酒發展的程度是怎樣的,有哪些出色的單品?
中國精釀啤酒自2008年開始,出現了第一批有意識的精釀啤酒企業。
雖然中國的自釀啤酒屋開始于1990年代,但技術、風格、文化上都有局限,只能稱為小啤酒屋,而非精釀啤酒。2008年成立的南京高大師啤酒(原名歐菲啤酒)是業內公認的中國第一家精釀啤酒的專業工廠。第二家成都的豐收啤酒廠成立于2010年。(這兩家工廠不做餐飲,只釀啤酒。)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拳擊貓是中國境內第一批精釀啤酒屋。2010年之后,北京陸續出現了大躍,悠航、京A等精釀啤酒屋。上海出現了上海釀酒屋、啤酒博士、TheBrew等啤酒屋。2012年在鄭州、西安也出現了高大師旗下的兩家精釀啤酒屋。進入2013年之后,北京再增加牛啤堂、熊貓等大型精釀啤酒屋。各地精釀啤酒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目前涵蓋了中國幾乎所有主要城市。
自2010年起,由于《喝自己釀的啤酒》一書在國內發行,國內開始出現了第一批在家里自己釀啤酒的愛好者。目前這個人群體有上萬人。國內幾乎各個省都有了自己的家釀啤酒協會,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武漢,濟南為盛。每年家釀者還舉辦全國性的家釀交流比賽活動。從這些家釀者中,涌現出了很多專業的啤酒釀酒師,不斷地為中國精釀啤酒運動輸送專業人才。
自2012年起,國內陸續出現以精釀啤酒為主題的啤酒節,大獎賽。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起于2011年的上海啤酒周,上海精釀啤酒節,北京精釀啤酒節。2012年的“大師杯”全國家釀大獎賽,上海老碼頭啤酒節。2013年南京的中國精釀啤酒節,北京的特殊啤好者啤酒節等等全國性交流活動。這些活動都是精釀啤酒人在不屈服地向社會顯示他們的存在,發出他們的聲音。
2008年,南京出現了第一本介紹精釀啤酒的DM雜志——《啤酒節》,發行了一期即告夭折。隨后2010年前后出現了《啤酒花》專業介紹精釀啤酒的雜志,2011年網上專業平臺“愛啤酒”開設。2014年再增加了《喜啤士》。自2009年起,國外幾乎所有主要媒體,比如《華爾街報》《紐約時報》《福布斯》等等,對中國的精釀運動都作過報道。國家級媒體報刊自2011年也開始對國內精釀商家開始報道。
2013年初,經過兩年多的原料和技術上的準備,南京高大師啤酒公司橫空出世了國內第一款瓶裝精釀啤酒“嬰兒肥”,首次在國內以瓶裝的模式,將精釀啤酒的概念帶入了更廣泛的啤酒流通渠道。這款啤酒無論從包裝上,還是品味設計上都帶有相當濃郁的中國特色。突破了中國境內精釀啤酒主要是模仿國外風格的局限,第一次向世人樹立了中國精釀啤酒界自己的旗幟。隨后,悠航啤酒,熊貓啤酒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中國風格的瓶裝精釀啤酒,將消費者對精釀啤酒的認知范圍繼續擴大。
各地兩年以上的啤酒屋都有自己傳統的出色單品啤酒。比如拳擊貓的TKO、 大躍的孟德、牛啤堂的李鬼、熊貓的苦丁、TheBrew的Mash、高大師的英水帝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些家釀愛好者們憑借他們天才的創意,創造了辣椒啤酒,榴蓮啤酒,滇紅茶啤酒等等中國原料的啤酒,品種舉不勝舉。
精釀啤酒最重要的是他的獨立精神。
多元化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內涵。多元化指釀造者和啤酒種類的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讓精釀在中國長久且廣泛的發展,并最后形成中國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屹立在世界啤酒中。
所以,并不是好啤酒就是精釀啤酒,但精釀啤酒必須好喝,這個概念很多業內人士還不理解。
利益驅動的精釀最后的結果還就是高產值產品,價格廝殺,市場壟斷,魚目混珠。現在有很多大廠現在很期待進去精釀啤酒,來搶奪市場的同時,也在扼殺這個襁褓中的嬰兒,扼殺中國正在開展的精釀啤酒文化運動。讓中國的啤酒換個口味就又回到今天這種一統天下的局面。
精釀啤酒的定義應該超越啤酒的品質,這是美國推出的概念,并被全球追捧,它存在的意義就是打破現有大公司對啤酒市場的壟斷,美國精釀還限制了股東的成份,就是為了保證精釀的獨立性和多元化,所以今天美國才有了今天的天下。
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推動中國的文化建設,希望通過最普通的啤酒來讓國人了解真理和美好的生活。自2010年開始,提倡獨立性和個性,出版書籍將釀造的權利下放到個人和家庭。2010年提出'釀造自由'的口號,鼓勵人員,原料得自由,呼吁寬松的法律,鼓勵大家通過努力去迎接很好美好的生活。2014面提出精釀啤酒的多元化,提倡合作與競爭,反對壟斷。這些對國人定義精釀啤酒起到了啟蒙作用。
80后作為主要消費群體,他們更需要個性化的產品。所以精釀是符合他們需求的。
美國精釀自2008年高速上升,中國精釀2012年起步,我認為這都與網絡自媒體的產生分不開。
2008年美國出現Facebook YouTube 等,2012年國內出現微博微信,大家可以看出這些聯系吧?
所以,精釀啤酒不是一種大眾化的產品,當然它最后可以大眾化,像比利時那樣,40%的啤酒是精釀啤酒。
我們公司自己沒有qs生產廠,我們都是出去借第三方廠加工,嬰兒肥就是這么出來的,我們已經在五個廠做過嬰兒肥了。我們被人稱為流浪的釀酒師、吉普賽釀酒師。
我們公司八年前成立的時候,80后還在奮斗中,所以幾乎沒有人認領我們。
2013年嬰兒肥上市后,經過三年時間,已經成為國內銷量最大的精釀單品產品。
它是采用代加工得方法生產的。目前我們的技術力量可以去全球任意酒廠釀造嬰兒肥,體現我們釀造自由的定位。
我們做酒幾乎不計算成本,我們嬰兒肥的啤酒花是普通啤酒的30倍,且全是美國進口的,大廠聽了都心里一緊,傳統啤酒講究起來比我們要嚴格,口味一致,質量控制,設備,人員都強很多,國內的高端啤酒找不到賣點,一味地往洋名字上套,或者帝王將相啥的,80后根本不買賬,我們所有設計都有很高要求,粉絲支持,女人也喜歡。我們嬰兒肥消費者一半是女性,她們更加沖動。
今年準備推出茉莉花茶拉格啤酒,采用易拉罐和瓶裝,針對商超渠道和普通人群。
茉莉這款酒是利用嬰兒肥的知名度,衍生出來的一款酒
現在我們在準備建立專業團隊,在全國推廣桶裝啤酒。還在與其他一些合適得啤酒廠聯系,準備推出更多的品相喝款式的高大師系列。
我們現在也在準備傳統渠道,因為美國傳統渠道里幾乎都是精釀啤酒了。國內也會很快的。
方剛老師點評:
1、準確的說高巖老師不僅是精釀啤酒專家更是玩家,只有把這個行業當做生命去熱愛,才能玩出精彩!精釀啤酒是小眾產業,相對于5000萬噸的中國啤酒市場,份額微乎其微,但是未來廣闊。2,關鍵詞:精釀、小眾、個性化、互聯網、粉絲、定制、代工(OEM),高端……3、美國精釀啤酒企業已經超過3000個,當下每15分鐘增加一個……這個數據說明消費者的位移時代已經來了,高端市場個性為王!4、精釀啤酒的渠道差異化明顯,在傳統渠道里面基本是普啤的天下!互聯網、酒吧、定制等特殊渠道是個性產品的天堂!
劉春雄老師點評:
很多行業,本來是多元的、非常豐富,F在在標準化面前妥協了,工業文明把文明的遺產改造得體無完膚,只剩來的東西都是快餐。精釀啤酒的方向,是還原行業本來,不過不是回歸,應該是更高層次的還原。對于那些已經數量封頂的行業,或許是工業化層次的數量封頂,而不是行業封頂。很多人在思考行業未來的方向,其它行業是否也可向精釀方向靠?
工業文明的社會化大生產,解決了產品豐富的問題。但也扼殺了眾多農業文明的歷史遺產。
農業文明時代的產業,由于地理所限,都是豐富多彩的。這也是文明的遺產。在工業文明時代,遭遇兩大問題:一是標準化生產的低成本,壓倒了多樣性,比如立頓茶相比于中國茶;二是當這些行業跨越地理時,遇到缺乏多樣化的土壤,特別是美國這樣沒有歷史的國家,造成了口味的貧瘠、對文化欣賞能力的缺乏。于是標準化盛行。于是,有所謂的數萬茶企抵不過立頓一家的說法。
中國茶,到底是以集中乏味的方式進入世界,如立頓,還是以豐富多彩的方式進入世界,這是一個問題。短期看,立頓的方式更有效。長期看,或許中國現在的方式更持久。
法國葡萄酒、德國啤酒、中國白酒,都是高度分散的。因為分散,保留了歷史的韻味。當供給豐富時,這份保留是重要的文化遺產的繼承。
中國葡萄酒,是否也要走法國的方向,別被標準化東西傷了口味。法國葡萄酒莊,一年幾千瓶,過得很好,中國為什么一定要走標準化低價的道路?
葡萄酒酒莊進入中國,或許會側重中國的葡萄酒酒莊。就像現在的中國精釀啤酒一樣。
說中國白酒,未來集中度更高,我不認為這是件好事。中國白酒多么豐富,地域性那么強,集中度提高,消失了多少歷史的繼承。
中國的液態酒,如果說在短期時代情有可原的話,現在簡直就是對歷史和犯罪。
前幾天河南有一個白酒專家還質問,液態酒與固態發酵酒,在分子結構上有什么區別?
如果都講分子結構,文化干脆消失算了
精釀,一要工匠精神,二要消費者精確營銷,三要持續培養忠誠客戶,不能用快消品的方法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