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舒服地躺在家里喝著小酒,或在看球時搖旗吶喊地舉杯慶賀時,何曾想過,手頭的這瓶啤酒將成為你最后的奢侈?
近日,北京大學、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人員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嚴重干旱和極端高溫現象變得越來越頻繁,預計大麥產量將大幅下降,以大麥為主要原材料的啤酒將因此變得稀缺和昂貴。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植物》上。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尋求高品質食物安全
近年來,國際人均糧食消費呈現下降,肉、蛋、奶、飲料和酒類等高附加值農產品消費比重上升。“吃得開心”等飲食文化逐漸成為食物消費的新標準。
“近年來中國基本能夠提供充足的口糧和谷物,但是相當一部分的肉、奶、糖等依靠國際市場。”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解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傳統的“糧食安全”概念已經轉變為“食物安全”。
“氣候變化、極端事件來臨的時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糧食產量下降可能會導致人們挨餓。實際上對于發達國家,即使超強的人均購買力可以讓他們免于饑餓,但是生活品質一定會下降。”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國際發展學院教授關大博說,傳統人們研究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主要指的是糧食的數量,對于糧食的品質并沒有太多的關注。
關大博出生于中國東北,自幼對啤酒有著濃厚的感情。他介紹,全球83%的大麥主要用作牲畜的飼料,僅有17%的優質大麥可用作啤酒。“我們想讓更多的發達國家消費者也意識到,氣候變化與他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中國、美國和德國是世界上啤酒消費量最大的三大國家,氣候變化對其啤酒市場影響首當其沖。“鑒于顯著的氣候變化將發生在人類膳食結構進一步變化的2050或2100年,為此我們選擇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啤酒為例,評估氣候變化對全球大麥產量及啤酒市場的影響。”解偉說。
三種模型依次串聯
研究人員采用“氣候模式-作物模型-經濟模型”耦合的評估方法,將三種模型依次套用。首先,研究人員利用氣候模式ESMs分析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干旱和高溫的變化情況,得出降水、溫度等參數;隨后連接至作物模型DSSAT,模擬出整個大麥生產周期,分析作物單產變化;最后,利用經濟供求均衡模型GTAP分析出大麥如何在啤酒、飼料和其他用途之間分配,并評估啤酒供需和價格的變化。
研究發現,在全球啤酒供應量方面,溫度升高為最高的情景下,極端事件導致全球啤酒供應減少16%(相當于美國啤酒的飲用量)。而對于啤酒消費大國的中國,絕對量減少最多,達到43億升,相當于中國啤酒消費總量的9%,美國減少約20%,德國英國會減少30%;在溫度升高較低的情景下,全球啤酒供應減少4%。
在全球啤酒價格方面,溫度升高為最高的情景下,啤酒價格翻倍。愛爾蘭價格上升幅度的絕對值最大,達4.84美元/500毫升,相當于之前價格的193%,中國啤酒價格上升83%;溫度升高為較低的情景下,全球價格上漲15%。
在全球啤酒人均消費量方面,人均啤酒飲用量最大的國家愛爾蘭和捷克每年人均消費量達到276或274瓶(500毫升計),約為每人每周喝5瓶,極端事件導致這些國家年人均消費量下降81瓶。
解偉介紹,關于氣候變化對啤酒市場的影響,未來還可從三個方面繼續挖掘:氣溫升高對啤酒消費可能的影響,如天氣變熱可能促使更多消費者喝啤酒或飲用量上升;氣候變化通過啤酒花、水質變化也可能對精釀啤酒等品質方面產生影響;氣候變化對大麥產量和啤酒產業的影響,還需要隨著未來有關收入、人口、技術和評估方法等方面研究增多,進一步開展分析以縮小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縱觀歷史,某種程度上啤酒等各類酒精飲料已成為發達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美國1920~33年實行禁酒令期間,由于人們對于喝酒的欲望和需求無法滿足,非法釀造、出賣和走私酒類飲料的新的犯罪行為禁而不止。依靠私酒貿易帶來的暴利,美國的黑社會開始發展壯大。與此同時,警察也日益腐敗,犯罪率不斷上升。
關大博認為,此項研究通過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分析出對于經濟的影響和居民生活的變化,可為有關政策制定者提供相應的參考提示,例如節能減排等。
“氣候變化導致糧食產量減產后,在未來膳食結構及食物功能發生深刻背景下,將把更多的糧食分配給主食還是分配給飼料或原材料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是制定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解偉告訴記者,農業科研人員將致力于研發抗旱、抗高溫品種,增加制作啤酒的替代品等。
他同時表示,由于大麥品質的原因,目前中國釀造啤酒使用的大麥70%以上從澳洲進口,進口集中對非常高,未來可能要靠分散來源地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