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區是什么?
對于酒業來說,這個概念最初常見于葡萄酒行業。葡萄酒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葡萄的品質,土壤、氣候、緯度等地理因素十分重要,甚至有“七分種植 三分釀造”的說法,所以,對于葡萄酒而言,產區是品質的重要保障。
而對白酒而言,原料品質與水、土、氣候同樣會影響到最終酒體的風味,只是其產區概念長久不彰而已。近年來,隨著多地政府和各大白酒企業的重視,白酒的產區概念亦不斷得到強化。
2017年,中國酒業協會舉辦的世界名酒價值論壇評選出了“世界十大烈酒產區”——宿遷、亳州、遵義、宜賓、瀘州、呂梁、蘇格蘭、干邑、波多黎各、瓜達拉哈拉。有行業人士認為,這標志著白酒產區的概念正式進入公眾主流視野。
也正是在這一年,逐漸升溫的醬酒熱讓“茅臺鎮核心產區”成為了行業的高頻詞,也引領著大眾對茅臺鎮產區有了基礎的認知。隨后,茅臺鎮的熱度彌漫到了仁懷區域。
白酒產區如何發展?白酒產區當下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借著仁懷產區成長的軌跡,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01、2000年之前:從燒坊到酒廠
仁懷產區的起步,自然得從茅臺說起。
據相關記載顯示,1949年前后,曾盛極一時的茅臺酒逐漸凋敝,僅成義酒坊、榮和酒房、恒興酒坊三家尚在生產,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華茅、王茅、賴茅。
1951年,政府通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三家私營釀酒作坊合并,國營茅臺酒廠就此成立。次年,茅臺酒在第一次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國家級名酒,躋身老四大名酒之一。
從燒坊到酒廠,這是模式上的巨大跨越,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生產上的突破。相關資料顯示,茅臺酒廠在成立初期的年產量約為75噸。
彼時,仁懷其實并未萌生產區的概念,人們只是單純的認為,這里釀出來的酒品質比較高而已。
但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高品質并非最有競爭力的優勢,高產量才是。
眾所周知,仁懷地區主產醬酒,而醬酒生產具有工藝復雜、成本高、周期長的特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都桎梏著仁懷酒業的發展。
以茅臺為例,貴州茅臺酒廠名譽董事長季克良曾在一次采訪中回憶說, 改革開放前的26年,茅臺酒年生產能力由建廠初期的75噸增長到1068噸,累計總產量僅為11969噸,而出廠的成品,還遠低于這個數字,累計虧損額達382萬元。
因此,在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茅臺的主旋律就是提高產能,這也為仁懷產區的日后的騰飛埋下了伏筆。
02、“十五”(2000-2005):中國酒都
仁懷正式形成產區概念,是在2000年之后。
2004年7月,經過中國食文化研究會認定工作組織委員會組織全國部分食(酒)文化專家、學者及權威人士歷時8個月的實地考察、論證、評估,仁懷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酒都”。值得一提的是,同年,茅臺以8.54億元的凈利潤首次登頂行業。
在仁懷市當年長達1423頁的中國酒都申報材料中,對產區情況進行了介紹——
仁懷市共有酒廠506家,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一家酒廠;釀酒業總產值占地方工業總產值的75.9%,占地方GDP60%以上;酒業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例達88.7%,釀酒業稅收占國稅收入74.3%,占地稅收入89.4%;釀酒業的從業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1%。
“十五”期間,仁懷市的白酒產量從2000年的5萬噸增加到8.5萬噸,而作為重點企業的茅臺,不僅實現了年產茅臺酒上萬噸的目標,還啟動了新的萬噸建設。
在城鎮化建設方面,仁懷市順利推動舊產區改造,新區建設也已初具規模,其中,茅臺鎮的風貌建設也拉開了帷幕。
而在基礎交通方面,茅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茅臺機場的前期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縱觀“十五”期間的仁懷,有兩點值得重點說:一是正式形成了產區概念,并以此為出發點著力基礎打造,為后續發展打好了基礎;二是在茅臺身上嘗到了產能提升的“甜頭”,并在這個方面持續發力。
03、“十一五”(2006-2010):起飛
眾所周知,2003年至2012年是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而“十一五”更是“黃金十年”中的“黃金時段”。仁懷產區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可謂飛速。
總體來看,仁懷對“十一五”定下了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的目標,而這一目標已然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末,全市生產總值已經突破200億元,比預定目標還要高出60%。
就白酒而言,2010年,規模以上白酒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7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6%。
在產量上,實現白酒產量13.6萬千升(12.1萬噸),其中,完成40億元的技改投資的茅臺取得了長足進步,茅臺酒產量2.6萬噸、茅臺系列酒1.5萬噸,其他地方酒業合計8萬噸。
在品牌力方面,除茅臺外,其他酒類企業呈現出規;、集團化發展的趨勢,品牌力有所增強,新增馳名商標1件、著名商標52件、貴州名牌6件。
在白酒產業園區建設上,茅臺循環工業園一期工程建成,仁懷名酒工業園區建設啟動,30萬噸國酒原料倉儲項目、中國白酒檢測中心仁懷實驗室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值得一提的是,“仁懷白酒產業集群”在此期間上榜“第三屆中國百佳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仁懷也在為白酒產業的良好發展和茅臺品牌價值提供保障措施。一方面,仁懷依法關閉與取締了茅臺鎮轄區內無證經營的小酒廠與小作坊,查處20余起侵犯茅臺酒及地方酒業知識產權的案件;另一方面,將高粱產量從2.6萬噸提升到了6.3萬噸,拓寬了原料源頭。
在此階段,仁懷的產區意義在快速發展中發生著改變,從概念落地成長為一個地區為之全力以赴的發展方向;同時,白酒產業的高速增長也驗證了“吸引力法則”,推動著產區本身走向了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
04、“十二五”(2011-2015):折翼
“十二五”這個時間段較為特殊,白酒業在經過前半段的“飛行”之后,于2012年底突然“折翼”,急遽下墜。
“十二五”末,仁懷市雖然仍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大關的壯舉,但若分產業來看,涵蓋了酒類銷售環節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為127.24億元,距離預定的170億元有著不小的差距。
白酒產業所受到的影響,集中的呈現在了茅臺之上——茅臺在營收增速、凈利增速方面,與2011年、2012年的高速增長相比,2013年開始放緩,而到了2014年、2015年,則只有微增。
而在茅臺酒基酒產量方面,在2015年時甚至出現了產量的下滑,據相關數據顯示,這是茅臺酒基酒產量自1988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對于茅臺而言,只是增速的大幅放緩,但對于其他酒企而言,更常見的情況是營收上的持續大幅下跌與凈利虧損,仁懷產區的白酒產業在這一時期的狀況可想而知。
受政策影響,仁懷在這個階段對產區的打造有所放緩,但并未停滯。
一方面,國酒新城在這一時期全面建成,同時穩步推進著舊城改造,酒都文化廣場全面啟動,建設加快的茅臺示范鎮成功入圍全國百強鎮;
另一方面,名酒工業園、配套產業園和茅臺古鎮文化產業園托起了“一區多園”的新型工業體系,并且新建成了國家酒檢仁懷分中心、中國醬香酒交易中心、中國酒都名酒匯等重大發展平臺。
正是由于仁懷對于產區打造的堅持,為仁懷酒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動力,這是其在“十三五”期間二次騰飛的重要基石。
05、“十三五”(2016-2020):飛得更高
2016年底,飛天茅臺的終端價格出現上漲勢頭,奏響了這輪醬酒熱的序曲,也拉開了仁懷產區再次起飛并且飛得更高的序幕。
我們看到了醬酒品類與品牌的熱度,那么,作為醬酒核心產區的仁懷究竟成績如何?
首先,仁懷在“十三五”期間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突破“千億”,成為全省首個“雙千億”市。酒業方面,茅臺集團于2019年底宣布實現銷售總量1003億元,成為國內首家千億級酒企,仁懷產區也隨之成為第二個酒業銷售額撞線“千億”的白酒產區;
其次,醬香酒產業正式進入集群發展階段,勁牌、洋河等一批優質酒企落地仁懷,億元以上規模的白酒企業達到了11家;
再者,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成效顯著,不僅茅臺機場建成并正式通航,還實現了公路通車總里程3961公里;
同時,前期一直堅持的產區風貌打造卓有成效,酒都廣場建成投入使用,茅臺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
不僅仁懷產區發展了起來,仁懷產區更是走了出去——據悉,全國目前已開設了203家“仁懷醬香酒道館”,并且,仁懷與洋河酒業、金東集團等500強企業達成合作,招商引資重點產業項目到位資金累計705.16億元——這一數據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
“十三五”的成績固然耀眼,但真正閃光的,卻是一份份隱沒于數十年歲月里的辛苦經營。譬如對醬酒工藝堅守、對產區不停的打造、對龍頭企業的持續關注,無論晴雨,無論順逆。
仁懷產區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對于其他產區而言,無疑是最具參考價值的樣本。
06、預見“十四五”(2021-2025)
相比于過去,大家總是更關心未來發展情況。未來的仁懷產區會是什么樣的?
今年5月,仁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仁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綱要》過萬字的涉酒內容中,我們大致可以描摹出仁懷產區未來的樣子。
首先,這是一個產業規模持續、穩步提升的仁懷。在2035年的遠景目標中,《綱要》提出,要以年均6%以上的增幅到2035年實現2500億元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產能是產業規模的基礎支撐,因此同時提出了推動茅臺集團及其子公司“兩個10萬噸”的技改擴能目標;而產能的提升除了技改,還需要原料的充分保障,所以還制定了高標準建成有機高粱基地30萬畝的目標。
其次,這是一個主要醬酒企業的梯隊化發展更加明確的仁懷。仁懷產區的概念以酒企為支撐,產區“做大做強”與酒企壯大發展的過程是同步的。
仁懷產區的騰飛以茅臺為主要支柱,到2025年,預計茅臺集團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而在持續騰飛的路上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家酒企,在明確后的企業梯隊規劃中,除茅臺外,在“十四五”期間,對國臺、釣魚臺、勁牌等十三家酒企提出了不同等級的銷售目標,目標總額超過400億元。
再者,這是一個產業集群更加完善的仁懷。酒業的快速發展,自然而然會吸引相關上下游產業的“集合”,這在前面已經有所體現。
“十四五”的仁懷產區,集原糧生產、包裝、倉儲、物流、旅游、會展及科研創新等各類產業于一體,這些產業在服務于酒業發展的同時,也在逐漸各自長成“大樹”。
如果說“十三五”的仁懷產區還在野蠻生長,那么其“十四五”期間則堅決而穩定地走在了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也以產區引領著整個中國酒業的高質量前進。(原標題:【微酒獨家】復盤仁懷20年,千億產區是如何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