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商品。葡萄品種之多、產區之多、酒莊之多以及酒款之多,讓人應接不暇,永遠不可能一網打盡。因此也就催生了如今“繁榮”的葡萄酒培訓產業。
培訓是要讓不懂到入門,并讓一些人成為大咖;普通人成為消費者,消費者成為愛好者;也是讓普通員工成為銷售員,管理人員成為講師?傊痪湓,葡萄酒的大大小小與里里外外都離不開培訓。
目前國內的葡萄酒培訓基本分為三類。
一類是認證課程,首屈一指的就是WSET(英國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會)品酒師認證;其次是ISG(國際侍酒師認證課程)侍酒師認證和現在正被推廣的ISA(美國侍酒師聯盟)侍酒師認證;再其次就是諸如Cafa(法國品酒師認證)和其他一些國內機構的認證。這類課程基本成了很多葡萄酒從業人員的敲門磚,考級拿證就是為了工作。
第二類是產區課程,比如澳洲A+課程,波爾多CIVB課程,勃艮第BIVB課程以及智利產區認證課程等。這類課程基本都是靠產區拿錢支撐,在國內更多的是做推廣性質的課程,面對從事相關產區的進口經銷商以及愛好者。
第三類是活動課。這類課一般都是葡萄酒店面或者商家,組織的趣味活動或者小主題活動,比如奶酪紅酒搭配、赤霞珠的各大產區以及一些晚宴活動。
雖然整個培訓行業看起來風風火火,但是各種弊端的不斷涌現,不得不引起深思,到底哪些培訓是物有所值,哪些只是徒有其表,為培訓而培訓?
一.機構專業度不夠
國內的葡萄酒培訓企業,雖然沒人統計,但是可以估算已經比較多甚至趨于飽和。首先的一個原因是WSET的非獨家性。作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為權威的品酒師等級認證,WSET在中國的代理政策是,只要你申請成為其英國總部的分支APP(特許培訓機構),而且至少有一名可以授課(三級可以教授二級,二級可以教授一級),并且每年支付一定的管理費,那么基本都可以獲得其授權。在某種程度上,這促使了國內葡萄酒機構的繁榮。
但是專業做葡萄酒培訓的機構其實不多。大部分的葡萄酒培訓機構都隸屬于某個葡萄酒銷售公司,所謂培訓都是為其銷售做服務。源于培訓管理的松散以及培訓機構的非獨立性和急功近利,近期已經有個別考場出現考試嚴重作弊,而被英國官方叫停的培訓機構。
多少上面說的是WSET,其他課程也面臨類似的困擾。所以去上葡萄酒培訓課,選擇培訓機構首先是關鍵,盡量選擇以培訓業務為主體的培訓機構,不然可能就會成為買櫝還珠的笑話。
二.講師良莠不齊
講師是培訓課程的核心。很多課程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講師所帶來的效果則完全不一樣。以WSET為例,因為官方規定,凡是通過上一級別的學員,只要備案后,就可教授下一級別的認證課程,但是至于這些講師是否有授課經驗,講師的知識儲備等幾乎沒有被考量,這就導致一些講師只會照本宣科,培訓的時候,就是按照書本和官方PPT的課件來念書,索然無味以至于很多課堂上,學員都昏昏欲睡。
甚至還有的講師,自己就是半瓶子咣當,對葡萄酒只是略懂皮毛,但是善于言辭,于是就到處賣狗皮膏藥,說紅酒養生的奇效,甚至犯了幾十塊錢的紅酒也要醒酒半個小時等基礎性的錯誤,有的講師甚至把軟木塞說成橡木塞......
還有些講師,因為是為某些產區或者某些酒商服務,所以一些時候,他們說話不是為酒說話,而是為贊助商說話,誰在背后給錢就為誰說話,大肆褒揚某種酒或者猛烈抨擊某種酒。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擇師不善,進入歪門,豈不謬哉?
三.價格高低起伏
培訓行業,眾所周知,基本是無本買賣。成本無外乎兩大塊,一塊是場地費用,一塊是講師費用。以國外的初級課程為例,不管是WSET或者ISG等,初級的成本也就在小幾百塊錢,但是目前售價都在一千五左右甚至以上,利潤遠大于成本。其他一些課程也有價格虛高的特點。
另一方面,很多小培訓活動售價在百元左右,目的在于吸引都市白領。表面看起來做的氣勢很不錯,但其實不賺錢,商業也無從繼續,導致活動并不連續,讓愛好者也無法持續接觸。
除了以上說的三大問題,另外還有一個略微隱形的問題——酒款。
培訓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機構以及老師靠譜外,酒款也必須無損害且有代表性。但是正如上文所言,很多葡萄酒培訓機構和講師是為酒商服務,所以諱言實情甚至指鹿為馬的事情也是會發生的,明明是污染的酒反而要說風格問題;明明是一般的酒款,偏偏是很不錯的好酒。如此偏離現實甚至顛倒黑白的教育方式,學到的知識也就大打折扣了。
葡萄酒在國內依然是新興產業,作為葡萄酒行業的潤滑油,葡萄酒培訓教育千萬不能表面上做萬金油,背地里卻是地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