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公司在銷售葡萄酒時,都會給客戶介紹酒款的產區。包括一些廠家,在宣講產品時,也都是先宣傳產區,再講產品。
但是,有酒商認為這種順序對于向消費者推廣葡萄酒并不合理。還有品牌方認為,一些葡萄酒并不適合于強調產區概念,包括部分精品酒,淡化產區概念或許能覆蓋更廣泛的客群。
更有人認為:產區概念甚至可能限制一些產區的發展。
01、大產區不代表低品質
最近,澳洲天鵝釀酒集團董事長李衛在一場活動中指出:我最近成立了龍基玖脈供應鏈有限公司,經營一些澳洲以外產區的葡萄酒。我發現,品牌定位不一樣,對產區的打造則需不同。一些商業化品牌,則不能過分強調其產區,不能把產區名放在特別明顯的位置。一些小產區精品葡萄酒,即可強化產區。
事實上,并不是商業品牌弱化產區概念,包括精品酒也如此。近幾年在中國非常暢銷的奔富(Penfolds)Bin 389、Bin407均標的是南澳產區,而不是巴羅薩谷這樣的子產區。但其優秀的品質以及杰出的品牌運營能力,并不妨礙售價達500元以上,超越了不少巴羅薩谷酒莊酒。
李衛指出:若是一個產量很低,目標定位就是一個限量小產區葡萄酒,當然要突出產區。但如果想做成大產能酒,那一定要突破產區。因為局限在1-2個小產區,供應量和品質都不穩定。
他還說:標明大產區并不代表質量下降,標大產區代表著可以使用多個產區的優質葡萄來釀酒,這不僅穩定了供應,還穩定了品質。這樣才能做成大規模高品質的商業化葡萄酒。
“許多喜愛葡萄酒的人往往有一個誤區——只有標小產區才能產出高品質的酒。這是一個誤解。標大產區,只要使用高品質的葡萄,完全可以釀造出高品質的酒。價格的高低實際上跟產區不能絕對畫等號的,價格高低是一個綜合因素。”李衛指出。
02、傳統產區的“等級觀念”限制了酒莊創新
然而,這一招在法國波爾多似乎并不適用。這個在中國市場最知名的產區,只要出產波爾多大產區的葡萄酒,許多人就會將其零售價牢牢刻在100元上下,甚至更低。而兩海之間、布拉依酒款,價格則不如梅多克。
就此,波爾多的酒商也頗有幾分無奈。波爾多花雅酒業中國區總裁劉峰偉指出:波爾多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產區。人們看待產區等級,就像以前歐洲皇室不允許與平民通婚一樣,按照血統把人分為高低貴賤。但是,血統好的人就代表漂亮、聰明,血統差的就不是嗎?事實并非如此。
“波爾多各個子產區的土壤的確有所不同,但各種土壤風格都有其特點,有適合種植的葡萄品種,且并不是決定性因素,畢竟,波爾多的土壤差異并不像勃艮第的那么大,而且釀酒的因素也很關鍵。”劉峰偉說。
劉峰偉指出:許多人認為兩海之間出產的波爾多大產區AOC就值2歐元的出廠價,格拉芙和布拉依的酒就是比波亞克的要差。因此,如果兩海之間的酒莊賣10歐元的酒,就會遭到質疑。但兩海之間又并不是不能釀出好酒,這就是尷尬所在。然而,像澳大利亞這樣的新世界產區,由于本就沒有太多歷史,則不存在這種問題,釀酒自由得多。產區制度傳統幫助波爾多在英國市場獲得了極大的聲譽,但歷經多年發展,這也制約了它。釀出來好喝不好喝,消費者喝了不就知道了嗎?為何要做那么多限制?
03、過分強調產區不適合中國市場
資深葡萄酒人沈義則認為過分強調產區、風土根本不適合中國市場。
“產區的不同可以理解為中國八大菜系,各有各的不同。然而,后者的差異巨大,前者卻并非如此,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很難辨別出產區之間的不同。”沈義指出,“而且,經銷商和廠家都來講產區,消費者聽起來會覺得并沒有太多區別。過分強調,反而讓消費者覺得麻煩。”
對于葡萄酒究竟應如何推廣?沈義表示:推廣品牌時,產區應該排在后面,你先講產區,即便講得很精彩,不也是同時在為別人做廣告嗎?畢竟每個產區都有很多酒莊。
“我們應該先講自己的品牌,再講這個產區的優勢。就像四川的陳麻婆豆腐店,會先宣傳陳氏,再宣傳麻婆豆腐,再講川菜。若你先講川菜、再講麻婆豆腐,最后來講陳氏,豈不是很突兀?”他強調。
“中國大約2億的葡萄酒消費者,其中絕大多數是入門級消費者,如果過于強調產區、品種的概念,對這類消費者而言信息過于龐雜、枯燥,不利于其重復消費,更不利于市場擴大。酒商可以從占領消費者心智出發,結合產品本身特點來進行訴求。這一點,葡萄酒可以借鑒啤酒的經典案例。”一位酒業市場資深營銷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