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郎,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這樣的廣告語在國內電視、機場、車站、樓宇上,隨處可見。
然而,郎酒這樣的廣告宣傳在行業里一直都存在爭議,有人肯定其“創新”,但也有人質疑其“綁定茅臺營銷”。
對于郎酒的營銷手段,茅臺方面一直都是選擇了“低調處理”的方式,即假裝沒有看見。
不過,隨著郎酒加大宣傳力度,這樣的廣告語“遍地開花”,開始讓醬香同行不爽了。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郎酒要在5年投入100億元進行宣傳。我們的要求是在中國的高鐵和機場5分鐘以內要有一次郎酒的廣告出現。”今年4月底,郎酒董事長汪俊林在中國傳媒大學的講座上提道。
近日,一篇署名為“仁懷醬香酒同仁”的致汪俊林的公開信在網上流傳,該信件質疑青花郎宣傳語中提到的“兩大醬香白酒之一”,涉嫌誤導消費者,“感覺到‘祖宗被打了臉,生意被砸了祠堂,買賣被搶走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同時,作為仁懷市文聯主席的周山榮更是直言,郎酒這是“沾著茅臺的光,將茅臺鎮中小酒企踩在腳下”。
10月14日晚間,一位酒企中層人士告訴《五谷財經》,大家各自憑本事吃飯,你做宣傳也沒有必要非得傍著別人,更沒有必要“隱晦地”踩著同行,所以,作為郎酒董事長的汪俊林,被批缺乏職業節操,也就可以理解了。
上述公開信提到,青花郎的廣告宣傳違背醬香產業文化和歷史真相,會誤導市場、誤導年輕人、誤導傳統醬酒文化的傳承。貴州醬香同仁看著鋪天蓋地的青花郎廣告詞,的確感覺到“祖宗被打了臉,生意被砸了祠堂,買賣被搶走了”。
“青花郎的這個宣傳語就是上恭下倨。”貴州省仁懷市文聯主席周山榮直言不諱地說。
“郎酒心甘情愿當茅臺的小弟,沾茅臺的光,卻把茅臺鎮中小酒企踩在腳下。這對茅臺集團是錦上添花,對茅臺鎮中小酒企卻是雪上加霜。”周山榮專門撰文寫道。
有仁懷市當地醬酒企業負責人表示,自己并未參與上述公開信,也不清楚是誰所寫。不過,他卻認同文中部分觀點。
他指出,醬香酒只有在茅臺鎮周邊15.3公里的范圍內才能生產,這跟當地的氣候、土質、水、空氣中的微生物都有很大的關系。郎酒集團位于四川,雖也臨近赤水河,但先天條件遠比不上茅臺鎮周邊。
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則表示,郎酒借助茅臺熱提出兩大醬香,捆綁赤水河上下游的概念,擦邊球的意圖十分明顯。它的真實意圖是利用青花郎切割部分飛天茅臺消費者,占位逐漸壯大的醬香白酒消費群。
除了在廣告上綁定茅臺,郎酒還在其他方面試圖與茅臺“一較高下”!
上述酒企中層人士就告訴《五谷財經》,近年來,郎酒在各種品鑒會上,都會拿茅臺與其進行對比,就是為了試圖證明自己是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的營銷理念,只可惜的是,市場并不買賬。
之所以處處都要爭著與茅臺“平起平坐”,在汪俊林看來,“青花郎是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是有依據的。現在茅臺存酒大概20萬噸左右,我們存了13萬噸醬香型白酒,除了茅臺、郎酒兩大醬酒企業,目前還沒有出現10萬噸醬酒儲量級的企業。”
然而,也有不同聲音!
“存酒量大不意味著行業地位就高,茅臺不是靠量才成為中國白酒老大了,汪俊林應該清楚這個道理,所以他明顯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為其廣告宣傳生硬地尋找理論根據,”上述酒企中層人士告訴《五谷財經》,中國白酒處于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而對于醬香白酒來說,仍是茅臺一家獨大,包括郎酒在內的其他任何酒企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
另外,從業績上來看,郎酒也被茅臺甩出了幾條街!
白酒營銷專家鐵犁透露,茅臺在2017年的營收為500多個億,而根據他的調研數據顯示,青花郎在2017年銷售額(按出廠價口徑計算)在5億~6億元。“也就是說,青花郎只是茅臺的百分之一,兩者并不在一個層級上。”
而從單價上看,郎酒也無法媲美茅臺!
京東商城顯示,郎酒旗下青花郎(陳釀,53度)的銷售價格為989元/瓶,與其全國統一零售價格相差甚遠。業界稱:“明顯屬于折價銷售!”
然而,茅臺53度(俗稱“飛天茅臺”)的銷售價格為1499元/瓶,不僅處于限購狀態(每個ID僅限購買一次),而且,還要預約才行!
“實際上,由于市場認可程度依然不高,在部分地區、部分渠道,青花郎都只能折價銷售,根本無法達到全國統一零售價格,”上述酒企中層人士告訴《五谷財經》,但是,在終端渠道上,以1499元的價格根本買不到飛天茅臺,必須加價才行,而且,也不是想要多少就能買多少。
為了拓展市場,與水井坊、古井貢酒、山西汾酒一樣,郎酒也將其寄希望于“廣告”上,并且,不惜重金。
汪俊林在上述演講中就提到,郎酒計劃5年投放100億元進行傳播郎酒廣告。
“浙江衛視最好的節目就是周五的娛樂節目,我們全部做了;江蘇衛視星期天最好的節目,我們全部做了。”汪俊林說。
然而,依靠廣告助推銷售的模式,不僅效果在大打折扣,而且,也會讓銷售費用飆升,從而蠶食企業利潤。
更為可怕的是,廣告對于超高端白酒的真實銷售來說,幾乎沒有作用,水井坊旗下菁翠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