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提出三個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關于“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的政策引發市場廣泛熱議。該政策指出,按照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將部分在生產(進口)環節征收的現行消費稅品目逐步后移至批發或零售環節征收,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
“政策雖暫未涉及白酒行業,但由于白酒為消費稅涉及品目且公司業績對稅率變動較為敏感,引發投資者擔憂。”國海證券在10月14日發布的最新研報中表示,消費稅后移到銷售環節,如果整個白酒行業都實施的話,對整個白酒行業都是利空。
國海證券分析師余春生表示,即使對高端白酒而言,消費稅后移到銷售環節,而稅率不變,則意味著稅基變大(終端銷售價格要遠高于出廠價)稅額增加。在經銷商交稅增加的情況下,要么產品提價,但這樣會影響銷售,要么廠家讓利,即使像茅臺這樣廠批價差大,可以不讓利;但因為消費稅后移,與經銷商批發價價差變小,意味著未來可提價空間變小。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若白酒行業實施消費稅后移,新增稅額將由生產商、經銷商、消費者三者共同承擔,對各酒企的影響取決于酒企的話語權。
“毫無疑問,茅臺肯定是受到影響最小的,我還是賣這個價格,經銷商你拿不拿?不拿我給別人了啊。”有分析稱,理論上茅臺可以不用承擔增加的稅差。而五糧液有一定負面影響,但也能接受,估計會和經銷商一起承擔稅差,不排除漲價轉移稅差的可能性;但品牌力低,在經銷商處話語權不高的白酒,就會比較難受了,“不能漲價轉移稅負,不然消費者不買賬,又不能讓經銷商吃太多虧,不然人家不賣你的酒,這時候怎么辦?這個虧就只能自己吃了,這對它們的業績肯定會有影響,所以要遠離議價能力差的白酒公司。”
中金公司研報也表示,《方案》的逐步落實將在中長期對酒類行業產生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全行業賦稅能力可能增加、區域型中小白酒企業的競爭力下降、稅收不規范的企業競爭力下降等方面。
中銀國際認為,長遠來看,白酒實際消費稅率可能上行,但中高端白酒為主、盈利能力較強的上市公司所受沖擊相對較小;同時,若能在征收環節嚴格執行,則可加快市場份額向名酒集中。
“操作難度大,實施有待觀察。”中泰證券分析師則表示,國內白酒行業流通渠道復雜,包括廠家、經銷、終端、消費者等多個環節,由于經銷商只要具備銷售網絡即可獲得廠家授權,無需向相關部門注冊,可控性較差,而終端則以個體戶居多,且數量龐大,因此白酒經銷商和終端較為零散,導致白酒銷售環節征收難度較大,“除此之外,我國白酒價格帶跨度大,高檔酒與中低檔酒在價格、渠道價差等方面具備較大差異,因此相關征稅規則制定難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