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窖:進入“復盤時間”
文|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記者 尹貴超
瀘州老窖(000568)上半年營收突破50億,似乎2017年完成百億目標已經近在咫尺。
從公布的半年報數據看,瀘州老窖1~6月,實現營業收入51.16億元,同比增長19.4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4.67億元,同比增長32.73%。與之前定下的“百億營收、凈利25.29億”對比,瀘州老窖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在此前的投資者見面會上,瀘州老窖曾明確表示:2017年的目標是整體收入增速不低于20%,長遠的戰略目標是站在第一集團軍,重回前三強。
但是對比目前的貴州茅臺、五糧液和洋河股份,瀘州老窖還是差距明顯,單從洋河看,其上半年已經實現營收115.3億元,歸母凈利潤39.08億元,分別是瀘州老窖的2.25倍、2.66倍。
高檔酒走強
從公告來看,瀘州老窖力推的大單品戰略對于增速貢獻頗大——數據顯示,瀘州老窖高檔酒類營收24.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5.40%;中檔酒營收12.1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8%;低檔酒營收12.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8%。
對比上一年度相關數據:2016年瀘州老窖高檔酒營收29.20億、中檔酒27.91億,同比增速分別為89.39%、72.35%。2017年上半年瀘州老窖高檔酒的營收接近于2016年全年數據,而中檔酒營收則不足2016年全年一半,這意味著瀘州老窖營收方面更為倚重高檔酒。
中泰證券結構的研究觀點認為,從高端酒市場來看,未來2~3 年茅臺供應偏緊的格局依舊延續,價格有望繼續走高,給國窖1573提價和放量預留充足空間,公司高檔酒招商進展順利,預計下半年乃至明年依舊可以保持高速成長。
興業證券研究認為,瀘州老窖正在進入一個“高檔持續放量、中檔蓄勢、低檔扭正”的階段,產品調整穩步推進。
有觀點認為,目前國窖1573作為瀘州老窖五大單品的高端代表,成為瀘州老窖最為重要的增長動力,也是今后企業“重回三甲”的支柱性產品,其重要性可比肩五糧液之普五,茅臺之飛天。
穩調整發力
整體增幅明顯、高端酒更是成為受倚重的核心,這與瀘州老窖近年來對產品體系和市場進行的系列調整息息相關。
在瀘州老窖確定了5大單品戰略后,來自市場的反饋也回應了調整的到位。國窖1573、瀘州老窖百年窖齡酒、瀘州老窖特曲、頭曲和二曲目前采用公司化運作模式,國窖公司、窖齡酒公司、特曲公司、博大公司四大集團成為打造大單品的重要平臺。
2017年度,瀘州老窖發布3大目標:第一是沖刺“濃香國酒”的品牌地位,在強化瀘州老窖的品牌塑造和消費者影響力的同時,實現由“渠道推力”為主向“品牌拉力”為主的轉變;第二是在良性發展基礎上,能跑多快跑多快,向“白酒前三”的領軍地位發起沖刺;第三是向“濃香行業標桿”的發展目標發起沖刺。
公告顯示,在積極調整下,高端酒占比上升,與此同時,新品系則處于探索中。
瀘州老窖指出,公司旗下養生酒、新型酒精飲料產業目前尚處于培育階段,能否轉化為經營業績尚有不確定性;公司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對創新能力、品牌塑造、管理效率等方面的競爭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分析認為,2017年會是瀘州老窖在招商層面的一個“高潮年份”,也是那些錯過了名酒產品代理的經銷商們千載難逢的一個新機會。一方面,瀘州老窖通過全國招商,實現五大單品深度下沉、市場布局,充分占據縣鄉級的區域市場資源,搶占新的價格空間;另一方面,通過新一輪的全國招商,瀘州老窖將借助新進入的渠道力量,優化經銷商體系,進一步強化渠道實力,同時,重構瀘州老窖商業模式,實現品牌價值和產品體系的回歸。
山西汾酒:改革締造“汾酒速度
文|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記者 魏琳
距離汾酒集團向山西省國資委簽下“軍令狀”半年之后,汾酒交出了2017年上半年的成績單。8月25日,山西汾酒(600809)發布的半年度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汾酒實現營業收入34.2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1.18%;凈利潤6.02億元,同比增加67.63%。兩項指標的增長幅度在名酒整體回暖的火熱背景下依然搶眼。
與這份漂亮業績相對應的是汾酒上半年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推動產供銷一體化,構建用戶、采購、生產、物流、銷售五位一體的快速協調體系;推行“組閣”聘任的新型用人機制,最大程度調動全體營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改革,成為汾酒上半年工作最重要的關鍵詞,也是締造“汾酒速度”真正的幕后推手。
汾酒全面改革
8月5日至8日,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四天跨越四省,先后訪問五糧液、瀘州老窖、茅臺、洋河、西鳳等五家名酒企業,誠邀對方參加2017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如此拼命的不只是李秋喜,整個汾酒上下都卯足了勁,這股士氣源于汾酒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
正如半年報告中說,2017年是汾酒深化改革、提速提質提效的攻堅之年。在2月23日與山西省國資委簽署《2017年度經營目標考核責任書》、《三年任期經營目標考核責任書》后,“改革”瞬間成為整個汾酒集團的關鍵詞。為此,汾酒當即成立了深化企業改革工作領導組,確立汾酒改革的指導思想,之后進一步明確體制機制改革的15項主清單、24項一級清單、35項二級清單,將改革內容逐項明確到責任人、責任單位、時間節點以及交付成果,層層推進,擲地有聲。
推行組閣制是此次汾酒改革中的一大亮點。汾酒集團將汾酒銷售公司確定為改革先鋒,充分下放人事調配權,科級以上干部全體“起立”,解聘所有職務,重新聘用上崗。由一把手選聘經理層,經理層聘用其他副處及科技干部,由此開啟汾酒市場化的用人機制。通過人的根本變化,推動汾酒的脫胎換骨。
改革后的“提速”
對汾酒而言,改革與提速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改革后的汾酒,目標明確,斗志十足,從上半年“時間過半,任務超半”的經營業績來看,汾酒改革首戰告捷。
根據汾酒集團向山西省國資委簽下的“軍令狀”,汾酒2017年任務考核目標為:利潤總額(酒類)10.48億元、營業收入(酒類)66.5億元、行業地位(酒類收入排名)不低于第七名。
截至7月底,汾酒酒類收入已達41.54億元,同比增長45.6%,完成考核目標的62.46%;酒類利潤10.41億元,同比增長90.08%,完成考核目標的99.38%。從汾酒當前發展勢頭來看,年內超額完成上述目標較為樂觀。
正處于改革提速階段的汾酒,并不滿足于只是完成年度目標,還主動將難度系數進一步提高。提出在保證完成今年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力爭提前完成山西省國資委考核目標,力爭提前實現公司“十三五”規劃目標,到2018年實現酒類收入100億元。
在業績目標之外,不斷自我加壓的汾酒顯然還有著更大的企業格局。從上半年汾酒不斷強化的“骨子里的中國”品牌文化定位可以看出,汾酒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本該擁有的行業地位。這樣的格局,能讓人從當下看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