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寥寥數語,便高度概括和贊美了花絲鑲嵌制作技藝。這門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技藝,在明清時期是皇家榮耀的象征,今天則作為國禮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和美之道。
盛世永年如意.紀念建國六十周年|程淑美設制
“為什么花絲鑲嵌是‘燕京八絕’之首?你想啊,有哪個行業的作品不僅可以作為禮器,而且還被帝王后妃頂在頭上的?想不出來吧?花絲鑲嵌就是!”在提及花絲鑲嵌的“江湖地位”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傳承人程淑美半開玩笑地說。雖是調侃,但花絲鑲嵌作為中國傳統細金工藝的經典代表名副其實。
程淑美是國禮友誼勛章的主要設計和制作者,自16歲一腳踏入這一行當,彈指已是一甲子;ńz鑲嵌對她而言,既是傳承,也是創造,既是事業,也是生活。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開展的2022“有禮了!中國”非遺國禮活態傳承之旅,第三站來到北京,探訪故宮宮廷藝術的經典代表——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盛世酒禮,八方來和
約三百年前,一個造寶計劃在宮廷中如火如荼地進行。乾隆皇帝親自擔任總設計師,前后下了十幾道圣旨,對器物造型、紋飾和鑲嵌珠寶等做了詳盡指示。工藝之繁雜,用料之名貴,動用人工之廣,在中國歷史上都屬空前絕后。工匠們日以繼夜工作,終于趕在舊年最后一天把一盞通體璀璨、金碧輝煌的金杯和一座青玉燭臺呈于乾隆皇帝面前。
“這個金杯就是金甌永固杯,燭臺叫做‘玉燭長調’,寓意四時合氣,盛世太平,基業萬年。”
清朝乾隆皇帝親自金甌永固杯制成之后,自乾隆四年元旦起即作為歷代清朝皇帝每年元旦舉行明窗開筆禮時盛放酒的專用禮器,用來祈求國運昌隆,是清代皇家珍貴的祖傳寶物。為何乾隆皇帝會如此重視一只酒杯的打造和傳承?這與中國源起先秦并傳承發展至今的酒禮有關。
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商時期,酒就作為“天之美祿”敬奉于神靈之前,在祭祀過程中充當著溝通天地和祖先的介質,意義非凡,故而凡舉祭祀都必須使用酒。
西周建立禮樂制度以教化天下,定下17種儀典以《儀禮》十七篇傳世,皆以酒成禮,用來祭天地、祀神靈、法先祖、尊圣賢、敬鄉老、別序列、驅邪祟等,通過酒禮和酒德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和規范,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原因便在于此。酒貫穿于華夏文明五千年歷史,因而有“百禮之會,非酒不成”的說法,并由酒禮生發出諸如酒俗、酒器、器皿、服冠、裝飾等相關的酒文化。
花絲鑲嵌自元以后為皇家御用,以工藝巧奪天工、造型精致繁復、成品雍容華貴著稱,乾隆皇帝制作金甌永固杯,一來體現皇權至高無上,皇室身份尊貴,二來祈求吉祥太平,疆域永固。
學成金火藝,貨與帝王家
“花絲鑲嵌起源于商代,歷經東周漢唐宋發展,至元代趨于成熟,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到現在已有近四千年歷史。這門工藝在漢代時稱為‘焊綴金珠’,也叫‘細金工藝’。它是將金、銀、銅抽成細絲,以堆疊編織等技法做成造型,再將各部位造型焊接起來,加上點翠和寶石鑲嵌,工藝十分復雜精細。”
繁花吐蕊|程淑美設制
明清時期花絲鑲嵌珍品層出不窮,傳世至今的有萬歷皇帝金絲翼善冠、孝端皇后鳳冠、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銀鎏金累絲提梁花籃、金嵌珍珠天球儀、金嵌珠“萬壽無疆”杯盤以及金甌永固杯等,其工藝之精湛、用料之奢華、匠心之機巧令人嘆為觀止。
明金絲翼善冠|程淑美仿制
何為經典?劉勰在《文心雕龍.序志》中說:“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可見,經典須具有典范性、權威性,能夠恒久流傳,有著多重價值和多向闡釋空間;ńz鑲嵌在近四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不但誕生了很多獨創性工藝,還廣泛吸收了來自希臘、阿富汗、薩珊波斯、粟特、阿拉伯、西歐以及蒙滿等國家和民族細金工藝的技法風格,于明清時期臻至大成。凡舉中國傳統金屬工藝,都可以在花絲鑲嵌中找到范式。
可以說,花絲鑲嵌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經得起時間的歷練而又彌足珍貴,或許,這正是乾隆皇帝欽定其制作皇家禮器的理由——唯有極致的工藝才能襯托天家雍容,唯有傳世的經典才能承載千年禮樂。
而經典不止一種。
明清時期,中華各民族進一步融合,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以“和而不同”而致“天下大同”,實現了中國古代史上第三次大一統。冥冥之中似有巧合,紫禁城和五糧液古窖池群皆誕生于大一統時代的開端,折射出中國傳統儒家“中和”的經典哲學思想。
公元1403年,正是永樂元年,這一年的正月,北平府改稱北京,即將升格為國都。三年后,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的紫禁城開始營建,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將建筑群以兩翼、四面、八方進行呼應,歷時14年建成,是中國千年禮制思想完美而經典的呈現。此后五百年,紫禁城服務了明清兩朝共24位皇帝。作為國之中心的中心,紫禁城不僅是由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禮制文化、營城理念以及頂級建筑設計與營造技術共同締造的杰作,更是一部宮廷史。
五百年帝后活動、外交朝貢、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在這里次第登場又被記錄下來,不斷添補著它的歷史底色。1912年,中國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紫禁城于1925年成為故宮博物院,到今天又近百年。
以紫禁城的營造為起點,將時間再往前半個甲子。1368年,朱元璋結束元末亂世,一統天下,定國號為明。遠在千里之外、有著“西南半壁”之稱的敘州府,“利川永”“長發升”等酒坊亦于這一年開挖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窖池是釀造濃香型白酒的關鍵場所,糧食原料在窖池中各種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各種風味物質,由此構建出美酒的品格和風骨。
五糧液古窖池在長達654年的不間斷反復釀造過程中,自然富集、篩選和馴化出對釀酒有益的微生物,這些棲息在古窖泥內的微生物代代繁衍,已形成一個數量和種類都極其龐大的微生物群落,成為締造經典五糧液優雅古窖香的基石,見證和經歷了中國濃香型白酒的起源與發展。作為不可復制的優勢核心資源,據說一克古窖泥的價格高于一克黃金的價格,被譽為“活國寶”,于2005年永久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如今,宜賓最古老的酒坊——利川永(溫德豐)、長發升、張萬和、劉鼎興等仍舊在運作,它們組成五糧液最核心的501釀酒車間,保留和繼承著中國白酒最純正的初始記憶,以明代古窖池為器,以源自唐代的多糧固態釀造工藝為技,堅持“料必優、時必適、工必到、法必精”的古訓,釀出中國高端白酒典范,成就大國濃香。
時間之沙滾滾而下,湮沒了多少過往,唯有經典長存,傳承不息,歷久彌香。五千年的酒禮文化,四千年的花絲鑲嵌,六百年的紫禁城,作為中國禮樂文明的經典符號,不僅具有極高的政治、哲學、美學、藝術和歷史價值,更沉淀了歷史賦予的深厚文化內涵,曾共同構建出皇家禮儀的外在表現和大國風度。而今盛世再現,五糧液以六百五十余年窖香芳華再次將紫禁城與花絲鑲嵌聯結起來,在和美的主旨之下,禮樂制度與工匠精神完美融合,讓歷史遇見歷史,讓經典致敬經典,以酒成禮,舉杯共贊。
程氏花絲:經典源自匠心
在業內,提起“程氏花絲”可謂無人不知。過去花絲鑲嵌都是師傅帶徒弟,在實踐過程中口授身傳,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程淑美經過數十年的學習和積累,創造性地將玉雕與花絲鑲嵌結合起來,以創作人物見長,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有鑒于此,2009年經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和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等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共同評審,將其命名為“程氏花絲”,乃是北京工藝美術界首批以姓氏命名的藝術流派。對于將一生奉獻給手藝的匠人而言,這是至高的榮譽,也是對匠心最大的肯定。
幾十年間,在花絲鑲嵌這條道路上,程淑美始終保持著對手藝的敬畏之心,從未停下學習的步伐。“故宮是我的第二學校。從上學那會兒起到現在,我有空就去故宮珍寶館和歷代藝術館進行臨摹、觀察,反復揣摩那些藝術品的技法和工藝,將它們吸收進自己的花絲鑲嵌創作中。”藝術是廣闊無邊的,它們既能夠彼此勾連相通,又與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唯有不拘一格,博采眾長,砥礪不斷,才能逐日精進。
《詩經》中說雕琢骨器、象牙器和玉器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將其引申為做學問的態度,朱熹在為《論語》作注時進一步解釋云:“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在古人看來,無論治工還是治學,都必須懷著一顆執著的匠心,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對卓越的追求永無止境。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內核,它要求人們在繼承中升華和創造,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所謂升華與創造,是基于優質的本底,順時而起,順勢而為,步入更高境界或形成更好成果,如同以五糧醞釀美酒。古人釀酒,遵照“六必”原則——“秫稻必齊,麴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禮記.月令》),順應天時,嚴選物料,歷經時光輪轉最終得到百谷之精華,這醞釀的過程即是一種具象的精益求精,故而醞釀又有涵育之意——涵養傳遞,化育創新。而這也正是五糧液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
宜賓擁有長達四千多年的釀酒歷史,從商周時期的窨酒,到唐代的重碧酒,從宋代的姚子雪曲,到明清的雜糧酒,再到1909年五糧液正式得名,酒韻一脈相傳,工藝代有精進,構建出一條清晰完整的傳承路徑,為今日的五糧液所繼承和發揚,以“天地精釀,分級精選,十年精陳”之匠心,醞釀出經典五糧液,以六百五十余年古窖香,融四千多年歷史底蘊和當下和美文化于一體,斯誠如清代龔自珍《題王子梅盜詩圖》詩云:“菁英貴醖釀,蕪蔓宜抉剔。”其實,無論釀酒還是花絲鑲嵌,對于匠人而言,工匠精神的本質都一樣,無非是千錘百煉的堅持,是不惜工本的求精,是追求卓越的探索,是繼承,是創造。
民之用,國之禮:此為經典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除了典范性和權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多重價值和多向闡釋空間,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不斷內化出新的內涵——這意味著,經典具有強大的生命張力和廣泛的受眾基礎,上至廟堂,下至市井,皆可從中有所獲得和啟示,這是經典得以歷久彌新、恒久流傳的原因。
過去,花絲鑲嵌深藏宮苑,只為帝后王公服務。然而在舊王朝分崩離析之后,花絲鑲嵌并未就此歸于歷史的塵埃,而是回到人民群眾之中,成為新中國對外的一張國家名片,以全世界通行的藝術語言,為國家贏得了友誼和外匯。
為了讓大眾更好地了解和接觸花絲鑲嵌,程淑美及團隊在堅持傳統的同時,積極進行創新。他們借鑒國外石鑲首飾的工藝和審美進行創新設計,拓展了花絲鑲嵌的產品邊際,研發出一批價格親民、紋飾形制符合時下審美的首飾、掛飾與擺件等為民所用,并對傳統花絲鑲嵌工藝品進行改良,賦予它們新的生機,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歷史陳列品。例如曾經皇帝御用的金甌永固杯,經過花絲鑲嵌匠人們的創造性復刻,變成全花絲的江山永固杯,使更多人得以領略中國宮廷藝術之美。
而在另一端,花絲鑲嵌依舊延續著與生俱來的雍容格調,一點匠心和藝術風骨百代傳承,綿綿不墜。作為中國傳統工藝與珠寶文化的巔峰,花絲鑲嵌曾多次被選為國禮,亮相于G20峰會、APEC等國際化舞臺,展現著中國文化的和雅與美好。2015年,我國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設立頒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這枚友誼勛章主要以花絲鑲嵌工藝制作而成,主要設計和制作者正是程淑美。友誼勛章不僅是國禮,也是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它采用和平鴿、地球、握手等國際通用元素以及荷花、中國結、萬年青、牡丹、玉璧、蘭草等中國元素,寓意和平友誼,公平正義,向世界傳遞中國傳統“中正平和”“由和至美”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美學。
“和美”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一脈傳承的最高宇宙觀、世界觀和道德修養標準,也是五糧液當下自覺肩負的責任與使命,這份使命感來自于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宜賓出產的窨酒就曾作為僰人的“國禮”進獻給周王室,以示和平交好;及至秦昭襄王時期,秦人與僰人勒石為盟,約定“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黃龍”“清酒”在此時已超脫了具體的物,而上升為國之象征,故而后世以“清酒黃龍”作為國家之間盟約的代稱。1915年,五糧液首次走出國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嶄露頭角,中國濃香型白酒的和美芬芳開始為世界所知。新中國成立后,五糧液更是多次亮相世界舞臺,作為大國濃香的代表見證了無數國際友誼盛事和重要的歷史時刻,品牌形象與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今天,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美”文化亦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五糧液秉持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大國濃香故事”的價值追求,以“和美”二字對生產釀造和文化內涵進行高度總結和概括——“種、釀、選、陳、調”體現和而不同,“共釀和美生活”主張美美與共,而這所有關于“和美”或抽象或具體的表達,最終都凝聚為“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經典五糧液,匯入掌心的“江山永固杯”中。
江山永固,國泰民安,鬯酒重器,禮之序也。中國傳統哲學語境講究酒以成禮,器以載道,古人將兩者結合構建出各種禮儀禮俗,目的在于平息無序和紛亂,“致中和”而抵達和美境界。大國崛起,盛世太平,“和美”正逐漸成為世界主旋律。五糧液、花絲鑲嵌以及更多優秀的中國傳世技藝皆抱持著“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以匠心展現中華文化之風骨,凝聚中華民族之精神,以大國天工,共創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