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我們談起葡萄酒能聯想到的形容詞大多是“高端”、“優雅”等等。的確,在葡萄酒誕生的初期,它確實是高端的代名詞,因為那時沒有干凈的水源,而酒精有殺菌的作用,人們發現飲用葡萄酒能夠更加的長壽,但又因種植釀造技術有限,所以那時的葡萄酒僅供皇宮貴族享受。不過那已經是幾百年前的事情了,葡萄酒早已作為一種日常消費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中國大眾也普遍認為進口的葡萄酒因為稅費的原因也一定是比國產葡萄酒要昂貴很多的,但事實卻是國產葡萄酒的生產成本其實比國外大約高出50%,在過去的十年里,國產酒的市場占有額也從90%下滑到65%。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影響葡萄酒價格的幾個關鍵因素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No.1 原材料:葡萄的成本差異
葡萄的成本包含了哪幾個因素呢?
A:葡萄園的土地成本。比如勃艮第特級田寸土寸金,地價是十分高昂的,如今中國的熱門葡萄酒產區:寧夏的地價也在上升中。
B:葡萄的收獲方式。人工采收的成本相對較高,但對于特定的葡萄品種,機器上不去的峭壁陡坡無法實現機械采收,就只能選用人工的方式采收。
C:產量及葡萄的選用率,當然產量越高,選用率越高成本越低,但是產量和質量又呈現了一定的負相關。另外,各個國家葡萄酒的法律法規不同,不同的葡萄酒產區對產量對限定也是不一樣的。
D:葡萄品種本身的價格差異。有些葡萄品種易于生長且特別高產,不需太多人工照料,而有些則反之。另外,市場需求也會影響葡萄品種的價格,比如在澳洲巴羅薩,1985年時,一噸霞多麗的價格是420澳幣,而到了1989年時就已經變成了1600澳幣。
E:葡萄園本身的規模大小,10公頃的葡萄園和100公頃的葡萄園的平均管理運營成本肯定會不一樣。
No.2 生產及釀造成本差異
酒莊酒和酒商酒和合作酒莊的成產成本是不一樣的。就好比私房菜和酒店自助餐廳以及連鎖餐廳出品的同一款菜肴成本當然也有所不同。另外最終葡萄酒出品的時間周期長短,以及選用哪些釀酒設備設施等等都是影響價格的因素。
No.3 包裝及運輸成本
選用哪種材質作為酒標成本會不一樣,比如紙張和金屬標的價格肯定不一樣咯,過度包裝的酒成本自然也會更高。另外,特殊的形狀和重型瓶價格也會更高,因為都不是量化生產的產品。再者,選用什么方式封瓶,天然木塞或合成塞,或者螺旋蓋的成本都不一樣。再者,運輸選擇陸運還是海運還是空運,選擇哪個運輸公司、從哪個港口出發等等所產生的成本都不一樣。
No.4 酒莊銷售模式及市場營銷成本差異
酒莊是選用代理商,分銷商還是直銷,成本差異會比較大。當消費者在不同渠道去購買葡萄酒時成本也會不一樣,比如餐廳,超市,以及葡萄酒門店等等。另外,當我們去選擇一款產品的時候,我們都傾向于選擇一款知名的品牌,去勃艮第想喝白葡萄酒我們想起了Chablis,到了托斯卡納想和紅葡萄酒我們想到Chianti等等。這些品牌都是一些無形資產,但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質量保證,但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品牌溢價。另外就是營銷成本了,當我們看到某款葡萄酒鋪天蓋地的廣告,各種營銷活動時,其實我們需要知道: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另外,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申請有機認證,葡萄酒評分等等都會產生一些費用。
No.5 政府扶持及稅費差異
在歐洲,葡萄酒是屬于農產品,政府會給予高額補貼。而在中國,葡萄酒是屬于工業,沒有像歐洲一樣的高額補貼。關稅方面,不同的酒的類型關稅會不一樣,不同國家也會不一樣,這和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協定有關,比如現在智利的葡萄酒已經對中國是零關稅,只征收10%的消費稅。澳洲的葡萄酒關稅也一降再降,預計在2019實現零關稅。而且,這對于歐洲國家來講,要參與這場市場競爭,降稅也一定會是趨勢。
國產葡萄酒雖然不需要關稅,但是因為國家沒有補貼,以及昂貴的地價,以及粗放型的生產方式,最終的生產成本會比一般的進口酒高出50%,所以想當然認為國產酒比進口葡萄酒便宜的想法是欠妥的哦。但是近年來國產酒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也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