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白酒價格調整有著廣泛的經濟背景。2017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社會消費趨勢與消費走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供給側為代表的商品產業鏈條正在快速形成,擴大內需帶來的消費影響正在擴大,貨幣政策、國際貿易、原材料、人工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環保成本上升疊加帶來的商品成本的增長正在帶動社會物價水平的總體提升。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消費升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018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69938億元,增長7.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54091億元,同比增長9.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5927億元,增長10.5%。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7.4%、4.6%、9.5%和6.2%。以6月份為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6375億元,同比增長8.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467億元,增長10.4%。
價格升級。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0%。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9%。食品價格上漲0.3%,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0.8%,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約0.25個百分點。其中酒類價格同比漲幅2.9%,今年上半年則同比增長3.0%。
白酒消費具有典型的食品功能與特點,同時又是節日等消費高峰的重要產品,具有顯著的敏感漲溢特征。物價的總體提升必然帶來白酒的上升動力與需求。
龍頭補漲。另一方面,經歷了近五年的行業調整,白酒在自身調整的過程中抑制行業過熱帶來的泡沫的同時,也形成了價格的短期滯漲與下跌,在去庫存的過程中,五糧液、郎酒等大多數名酒一度形成價格倒掛。而在白酒行業調整的同時,社會消費及物價總水平仍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這也使白酒行業的價格總水平一度落后于社會總體水平。也就是說近兩年形成的價格上行,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補漲”。
戰略需求。此外,傳統意義上的白酒消費淡季也是廠家進行價格調整的最佳時期。具體到企業來看,一些廠家充分利用白酒淡季的有利時期延續其全國范圍內名酒的價格升級戰略。如國窖1573的價格調整,先北方后華中、瓶貯先行,按照全國片區的統一步驟與節奏有條不紊的進行;五糧液則利用新產品的新發優勢力挺價格上行;郎酒則從“小郎”入手,新舊并舉重新定位價格,借品牌宣傳火熱的優勢試圖做到20~30元的全覆蓋;汾酒等廠家則通過停貨、調價等手段,達到控制節奏的目的。有業內人士認為,青花汾“組合拳”出擊,是汾酒借青花汾尋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更多的廠家則保持以往白酒淡季漲價的傳統作法,劍南春、洋河以及地方名酒安徽迎駕、河南仰韶、新疆伊利特等都將產品系列中的大部分進行了“一次性”價格升級,“6月是傳統意義上白酒營銷淡季。在這個階段停貨,有利于消耗市場庫存,進一步理順渠道,”行業人士分析到。
總體來看,白酒產品淡季調價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淡季調整基礎價位,固化市場價格區間,而在后續的金九銀十“雙節”旺季施行旺季價格浮動促銷,讓白酒價格在一定的靈活區間內“自由浮動”,既是順應節日消費者需求,又給予一線渠道商一定的自主價格空間,廠家又達到了出廠價格戰略升級的目標,同時有助于通過價格調整的過程,梳理下游渠道商家的執行力與忠誠度,這在白酒行業轉型升級的階段,可謂一舉多得的試金石與多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