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網政論專題片《決勝反貧困攻堅戰》引發眾人關注。2017年6月,中國代表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代表全球140多個國家,就共同努力消除貧困發表聯合聲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用短短30多年讓7億多人脫貧,并將在未來3年讓4000多萬群眾走出貧困。這是全球與貧困斗爭的歷史上,中國人刻下的里程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升到治國理政的新高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扶貧攻堅”改成“脫貧攻堅”,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進軍號。甘肅定西、云南滇西邊陲、山西呂梁、江西井岡山……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2.8萬個貧困村,以中西部為主戰場,19.5萬名第一書記駐村,77.5萬名干部幫扶,層層立下軍令狀、責任書,在中國大地上展開反貧困斗爭的偉大決戰。
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脫貧攻堅任務重點的省份,貴州無疑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十八大以來,貴州省全面實施大扶貧戰略,五年時間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00多萬人,減貧、脫貧成效顯著,取得階段性勝利。面對脫貧攻堅成本高、難度大、見效慢的“深度貧困”,貴州省政府運籌帷幄,舉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不斷創新扶貧方式,扎實推進精準脫貧工作,力爭科學、有效地打贏這場脫貧攻堅的“硬仗”。
茅臺集團作為貴州省飄香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張名片,在袁仁國董事長的帶領下,從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義賑救災、環境保護、扶農興農等各個領域展開幫扶,竭盡所能。旗下子公司茅臺生態農業公司秉承集團”大品牌有大擔當“的責任理念,從最初構想發展開始,就將脫貧攻堅納入自己工作范疇,將產業發展與扶貧工作深度結合,探索出“品牌帶產業,龍頭企業帶基地,專業合作社帶農戶”的“三帶”產業扶貧模式,實現精準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的轉變。
茅臺生態農業公司扎根丹寨后大力發展藍莓深加工產業,依靠茅臺集團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通過土地流轉擴展藍莓種植基地;堅持“公司+基地(種植聯合體)+農戶”和“訂單農業”的生產關系,形成完整產業鏈,發揮聯動擴散效應,輻射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發展。到目前為止,茅臺生態農業已完成基地建設4000余畝,土地流轉涉及7個村共703戶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用362.30萬元,每年可吸納1300人左右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每人每年可獲得16000元以上的就業工資收入,真正達到“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通過產業扶貧“三帶”模式,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實現該地區經濟有序、快速發展,加快黔東南乃至貴州省的脫貧攻堅步伐。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繼的百年拼搏。脫貧攻堅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事,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的機遇。企業作為脫貧攻堅戰役中的重要力量,既能給貧困地區帶來先進的生產力,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轉變發展觀念,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又能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創新發展方向,是一種互利共贏的有效扶貧模式。茅臺生態農業公司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視幫扶貧困群眾為己任,將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與自身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