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層面看,區域型白酒企業或將迎來一個更加艱難的時光。
以茅臺系列酒、五糧液和汾酒等為代表的強全國性品牌已經開始了在各個區域的攻城略地,他們目的明確、策略得當,而拼搶的就是區域市場的中檔價位空間。
7月29日,在“走進原糧基地,品味汾酒清香”——核心經銷商綠色汾酒體驗之旅期間,汾酒股份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常建偉在核心經銷商座談會環節說出了兩個提前:在保證完成今年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力爭提前完成山西省國資委考核目標,力爭提前實現公司“十三五”規劃目標,到2018年實現酒類收入100億元。
前一天,在四川成都舉行的2017中國低度白酒發展高峰論壇期間,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指出,白酒行業的產能過剩是一個主要矛盾,產業的整合和集中將成為白酒行業一大趨勢,“五糧液將通過加大力度開展行業內并購重組,來實現戰略性規劃。”
以五糧液、汾酒為代表的名酒企業開始了加速回歸的步伐,而以并購為契機的五糧液和以混改為依托的汾酒也都率先開始了行業的“下半場”競爭。
名酒加速回歸領跑“下半場”
可以預計的是,五糧液在近期會有并購層面的大動作。
李曙光表示:“白酒行業產能過剩是一大主要矛盾。所以下一輪的產業整合和產業集中,是白酒產業的一大趨勢。五糧液也在做這一方面的戰略性規劃,將加大力度開展行業的并購重組,來進一步帶動五糧液做大做強。”
可以說,行業內近十年間包括茅臺、五糧液等在內并沒有較大規模的產業并購行為。反之,以區域強勢企業古井貢在2016年的并購黃鶴樓酒業,以及老白干在2017年對豐聯酒業的收購事件,卻是行業在并購征途上的兩大亮點,也對古井和老白干的全國化征途影響深遠。
事實上,對于產能過剩、品牌分散的白酒行業來說,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并購模式應該是行業走向健康的一條有效途徑。這也是為何李曙光將之視為“五糧液未來發展路徑方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稱五糧液將依托財務公司和資本優勢,強化資本運作,創新金融服務,特別是在產業鏈金融方面,加大對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的融資服務。
現在看,五糧液的并購重組,是基于白酒產能過剩、產業整合集中的趨勢,加大力度實施“業內并購重組”,這基本已經明確了五糧液將收購白酒企業的未來打算。
“要提前完成任務”的汾酒
最新的數據顯示,汾酒上半年所有酒類銷售收入實現“時間過半、任務超半”的規劃目標,收入接近全年計劃的60%,利潤超90%。
從產品線來看,青花系列和玻汾堪稱兩大亮點,預計青花系列全年增速將達到40%,而玻汾則呈井噴式發展,除在山西省內繼續擴大市場優勢之外,在河南、山東等外省市場已進入明顯的增長階段,其今年在河南市場銷量將突破80萬箱(12瓶/箱)。核心產品力的凸顯,使汾酒在銷售和利潤方面都握有較大的主動權。
對于目前汾酒的增長態勢,常建偉認為,一方面要看業績增長,這是最基礎的部分,同時還要看企業發展和市場發展。“從行業趨勢看,白酒消費正在向中高端品牌集中,誰的價格回歸走在更前沿,誰更貼近消費者,誰的改革更徹底,誰就能取得未來的發展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