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先喝點啤酒吧!”——這大概就是最能代表日本人喜歡啤酒的話了。不管什么情況總之第一杯一定要先從啤酒開始。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就更加想用舒爽的碳酸來潤喉了!
觀察酒類銷售數量的推移表,我們可以發現啤酒消費的高峰出現在1994年,為705萬7000公升。之后便逐年減少,2009年更是下跌到了1970年的銷量。但即便是如此,日本人也還是喜歡“類似啤酒的東西”。
導致啤酒銷量下降的最初契機是1994年“發泡酒”的出現。日本Suntory(三得利)公司利用酒稅法中“麥芽含量在67%以上”的為啤酒這一規定,開發出了酒稅要比啤酒少的、含麥芽量更少的“類似啤酒的”商品。味道和口感都和啤酒很像,但是卻比啤酒更便宜,這種產品很快就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可。之后,其他廠家也紛紛推出了類似商品。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后為了阻止這種帶有節稅性質商品,大藏省(現為財務省)于1996年修改了酒稅法,規定麥芽含量在50%以上的發泡酒也必須和啤酒交一樣的稅。但是,廠家方面再次向市場投入了麥芽含量不到25%的發泡酒以對抗該政策。并且,更是推出了“零卡路里”等商品,開發了新的市場。
2003年,發泡酒市場在迎來了全盛期的同時,財務省也毅然實行了第2次的發泡酒稅。為與此對抗,SAPPORO(札幌)啤酒更是開發出了“不使用麥芽卻類似啤酒”的商品,這也誕生了被稱作“第3類啤酒”的新種類商品。
“第3類啤酒”又分為2種,分別為用豌豆或大豆、玉米等原料發酵的“釀造酒”,以及在麥芽含量不到50%的發泡酒中添加烈酒的“烈性甜酒”。第3類啤酒又比發泡酒酒稅更低,350ml罐裝的實際售賣價格大概只有100日元左右,是啤酒價格的約一半。它被稱作是“家庭實惠飲品”,它的市場比發泡酒發展的更快。
正是因為這些類似啤酒飲品的發展,1970年日本酒銷量才會減少約3分之1。雖被稱作是“紅酒熱”,但是包含紅酒在就的所有果實酒的銷量卻只有36萬公升,還不到酒類整體的5%。日本人果然是喜歡“類似啤酒的東西”。
現在,350ml啤酒類商品的稅額分別為——啤酒77日元、發泡酒46.99日元、第3類啤酒28日元。2017年稅制改正后,啤酒的稅額有3階段的下降,另一方面發泡酒與第3類啤酒卻有增稅,并已決定2026年實現啤酒類飲料酒稅統一化。啤酒的定義除了將麥芽含量降至50%以上,還認可了原料中使用果實與香料。
廠家一直都在致力于開發稅率較低的“類似啤酒類”的新商品,而新市場興盛后財務省又開始修正酒稅,雙方都一直在重復繞著圈子。稅額統一后,廠家的開發商品時就會著重于“純正的啤酒”,這對喜歡啤酒的人來說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