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熱的當下,一千多家酒企加大馬力,開啟多拉快跑滿負荷生產模式,在風口面前,誰都不愿落在最后。產業的發展要遵循生態的良性循環原則,超出了生態所能接受的范圍,生態污染的警鐘將時刻敲響。
7月23日,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案例顯示,仁懷市白酒行業無序發展,污染治理推進不力,溪溝污染依舊,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主要問題包括:規劃執行不到位,違法違規問題頻發;廢水管網建設不完善,集中式廢水處理設施運行效果不佳;督察整改工作不到位,企業違法排污問題頻發;冷卻水直排,污染嚴重等方面。警鐘已經敲響,留給仁懷市以及茅臺鎮野蠻、無序擴張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7月27日,隨著《貴州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條例》的審議,標志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法規即將出臺。記者從《貴州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條例》中看到,“開發建設等活動未采取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等措施”“三級保護區內焚燒垃圾”“二級保護區內網箱養殖”等行為,將開出最高10萬元的罰單。
01、擴容PK生態,能否開啟兼容模式
在2015年12月8日區劃調整前,茅臺鎮面積189.2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2平方公里,其中,醬香酒核心區域7.5平方公里。在這7.5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以及附近區域,分布著大大小小成百上千家酒企。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初,仁懷市有白酒生產企業1779家,其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白酒生產企業346家,小作坊登記許可915家,無證無登記許可266家,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92家。仁懷市1779家白酒生產企業絕大多數分布在茅臺鎮,分布在赤水河醬酒核心區域。無序的開發加上治污設施的不太健全,相對于茅臺鎮和赤水河核心區域生態來說,壓力很大。
從仁懷市“十四五”規劃中不難看出,計劃新增規模企業30家以上,培育白酒上市公司5家,到2025年,醬香酒產量力爭達到50萬千升,銷售收入超過2000億元。高速發展成為地方經濟的動力,透支生態的話,或將得不償失。
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衛東早有警示: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赤水河沿岸的生態容量總有一個“天花板”,盡管醬酒板塊持續升溫,醬酒企業在規劃與布局時,仍要充分考慮這片區域的環境與自然壓力。
一邊是白酒行業無序發展,污染治理推進不力,溪溝污染依舊,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一邊是各項工程、各家工廠擴容改造,仁懷市、茅臺鎮項目引進不斷加速,大項目成為重中之重。長遠來看,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相比之下,生態更重要,但沒有發展,城市就缺乏生機,發展遇上生態,這是一道十分難解的“高考題”。
面對嚴峻的生態考驗,仁懷市在產業發展結構中必然出臺一系列治污措施,在結構調整中實施“抓大放小”,規;、智能化和大品牌化模式,實施兼容發展戰略,逐步由“無序發展”向“有序良性發展”轉變,巧解生態污染難題。
未來,在仁懷市和茅臺鎮,兼并整合將成為生態整治的重點!顿F州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條例》主要功能在于“打通法律的最后一公里”,《條例》以“小切口”介入,聚焦貴州茅臺酒生產環境的保護,主要對遵義市和仁懷市兩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和基層組織設定了職能職責。對貴州茅臺酒品質有決定性影響的貴州茅臺酒核心產區的工業布局、旅游開發和城鄉建設,原料和輔料基地,微生物,窖泥窖石用料,釀制工藝,大氣和天然分布的物種資源等進行了規定,瞄準區域內需要立法解決的重點問題,在制度設計時創設或者細化了保護措施。
7月27日,貴州從事白酒治污工作多年的趙先生告訴《華夏酒報》記者,仁懷、茅臺鎮的治污工作重心是如何將1000多家小微酒企和無證家庭作坊式的釀酒企業治理好。這部分企業由于產量小、治污設備欠缺和生態保護意識不太強,成為治污的重災區,在未來的工作中,難度也將加大。針對此現象,“關停+整合”將是不錯的選擇,將小微酒企納入周邊大企業管理和共同治理污染,實行集中式廢水處理。
02、和諧共生,無序發展將緊急叫停
貴州省生態環境部門監測數據顯示,仁懷市赤水河支流石壩河、仁溪溝、蘭家灣、元木巖、勝利溝等水質均存在超標。2021年1月~3月,蘭家灣COD最高達251mg/L;仁溪溝水質COD高達165mg/L,均為劣Ⅴ類水質。
《華夏酒報》記者從通報中獲悉,此次公布的數據多集中在白酒企業排放水污染上。在仁懷,除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企業按要求建設冷卻水循環處理系統外,其余白酒企業大多數因陋就簡,在屋頂、廠區等修建簡易冷卻水池,達不到相關標準和規范要求,高溫、高濃度冷卻水直接排入外環境,加重了各溪溝污染負荷。例如,仁懷市文洋酒業有限公司冷卻水直排,水質發黑;酒城酒業冷卻水管網布局雜亂,設置外排管道;金茅古酒廠冷卻水收集池存在廢水外溢。
對于貴州白酒產業未來發展,赤水河流域治理尤為重要,赤水河生態的好壞關系著仁懷、遵義乃至貴州的整體經濟發展。從7月1日施行的《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標志著云貴川三省赤水河流域保護立法實現從“聯動”到“共立”。推動省際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治理,構建起赤水河流域共抓大保護新格局。
生態治理是一件大事,不能有一點兒懈怠。
7月20日,遵義市委書記魏樹旺在該市召開的白酒行業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暨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會上提出,將積極推動整合關停一批“低小散弱”酒企。
相對于2020年以來仁懷市政府出臺并實施的關于中小醬酒企業“關停并轉”的行動方案來說,遵義市委書記魏樹旺針對生態的要求讓醬酒整合運動更進一步。
據悉,《貴州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條例》劃定了“貴州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區”,以貴州茅臺酒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地域范圍為基礎,涵蓋了仁懷醬香酒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地域范圍和赤水河貴州茅臺酒取水口上游的仁懷市流域范圍。
茅臺鎮一家小微酒企負責人告訴《華夏酒報》記者,從去年傳言整合到現在力度加強來看,當地各級政府的決心進一步加大,關停、兼并、整合運動步伐加快,小微酒企和家庭作坊成為整合對象,1000多家企業將有80%被整合,力度超過了歷年。未來,無序發展和小微酒企將逐步被大企業兼并,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03、兼并整合,生態治理將更協調
貴州省委書記諶貽琴曾要求,要著力推動品牌梯隊更“優”,堅持抓大、扶中、推小,加快打造以茅臺集團為引領的品牌梯隊,形成各梯度品牌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著力推動市場主體更“優”,加強小酒廠、小作坊規范管理,推動有實力中小型白酒企業做大做強,全力支持企業上規入統,培育更多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強主體。
7月25日,白酒行業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原隸屬于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旗下的貴州仁懷市仁帥酒業,以國有資產無償劃轉的方式,劃入貴州茅臺集團資產序列,歸屬茅臺集團保健酒公司旗下。
據悉,仁帥酒業是由中國路橋領域頭部企業——貴州橋梁集團于2011年全資建立的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仁醬酒業有限公司,占地311.7畝。2018年,仁帥系列產品正式上市,為了進一步打造仁帥品牌便于消費者形成品牌記憶,當年底,“仁醬酒業”更名為“仁帥酒業”。2020年仁帥酒業決定進一步擴充產能;2021年,仁帥酒業醬酒投產能力將達到4000噸。
此次仁帥酒業歸屬茅臺集團保健酒公司旗下,或將是拉開遵義市、仁懷市白酒企業兼并整合的序幕。
在遵義市“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要強化優質資源向優質產區配置,大力疏解非生產性功能,把最優質的土地資源用于最優質的醬香型白酒生產,打造世界級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同時還提及促進醬香型白酒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強赤水河水體環境污染排查治理等內容。
魏樹旺表示,白酒行業污染專項整治不僅是生態環境問題和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要堅持把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實白酒行業污染專項整治中的各項措施,大力推動白酒行業源頭治理、技術升級,推進赤水河全流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高門檻規范白酒企業發展,堅持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積極推動“低小散弱”酒企整合關停一批、兼并重組一批、改造升級一批、轉型發展一批。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勇表示,面對不斷增長的醬酒企業數量和醬酒生產規模,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更加繁重,全流域釀酒模式的啟動,對赤水河來說將是一場新的考驗。
《貴州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條例》中也顯示,鑒于不同工藝的醬香白酒對環境依賴程度不同和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明確對生產環境保護區實行分級保護,具體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三級保護區。
仁懷市生態污染的警鐘已經敲響,整治不容沙子。“不管樂不樂意,關停整合和兼并是一定要實施的,在生態目前,不容商量。”茅臺鎮一家釀酒企業品牌總監范先生講道。
生態能否與發展和諧共處,綜合治理最為關鍵。擬出臺的《貴州茅臺酒生產環境保護條例》讓茅臺產區治理更加精細化,處罰更重。未來,能否徹底根治茅臺產區污染,將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話題。(原標題:茅臺產區擬“立法”,八成酒廠將被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