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調查篇
進口葡萄酒亂象凸顯
在進口葡萄酒市場火熱的背后,市場也存在不少亂象,讓消費者難辨其真。
亂象1:市場不透明價格虛標
商家隨意標價、價格虛高問題是目前葡萄酒市場的一大頑疾。由于大部分消費者并不十分了解進口葡萄酒的價格構成及定價方法,一些商家趁機對所售葡萄酒產品隨意加價,從而導致價格混亂。不少消費者反映,超市和酒水專營店里林林總總的葡萄酒,價格波動幅度很大,既有低至幾十元,也有價格高達幾千元乃至上萬元的高檔酒。即使同一款葡萄酒在不同地方的售價也不同。
經營葡萄酒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一些經銷商把幾十元的葡萄酒自己配了一個高檔的包裝,然后標價上千元賣給顧客。因為顧客無法根據口感和產區判斷酒的檔次,他們在送禮時往往更看重的是包裝,因此商家自行過度包裝紅酒十分普遍。
此外,一些不法葡萄酒商家通過混淆葡萄酒的級別,將低等級酒包裝成高級別酒,如鉆石級、大師級、特優級等林林總總的級別概念,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亂象2:國內分裝冒充原裝進口
目前進口葡萄酒市場主要有三種公司:一種代理進口葡萄酒品牌,即將國外葡萄酒原瓶引進中國市場銷售;一種是在國外尋找酒莊合作,在產地生產灌裝并貼上自己的品牌,再進口到國內,也號稱原裝進口;另一種是將國外的散裝酒運到國內,在國內生產灌裝,甚至是進行勾兌調整口味,也標榜是進口酒。
朱丹蓬告訴記者,國內進口葡萄酒共分兩種,一種是直接進口瓶裝酒,另一種是灌裝酒。每年國內進口紅酒的消費量大于紅酒進口量,“國內銷售的紅酒到底有多少是純進口,有多少是被勾兌過的,沒有人能算清楚這筆賬。”
此外,一些不法商家甚至還“造假”冒充進口葡萄酒,用酒精、色素、香精等工業原料勾兌出假葡萄酒。由于進口葡萄酒市場不透明,不少勾兌的“假酒”貼上進口葡萄酒酒標后也進入市場。由于這種“勾兌”出來的葡萄酒根本不是葡萄原汁發酵而來,消費者飲用存在健康風險。
亂象3年份造假“山寨”酒泛濫“酒是陳的香”,一些消費者對陳釀葡萄酒可謂情有獨鐘。而一些商家正是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啃老”心理,虛假標注所產酒為“XXX年份酒”、“十年陳釀”、“五十年窖藏”,將根本未陳釀過的葡萄酒大肆鼓吹為年份老酒,大打年份概念牌。而普通消費者對此大多缺乏鑒別能力,部分消費者甚至還認為陳釀酒一定比新酒優質,從而被酒水的年份概念蒙了眼。
名莊酒在國內市場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但一些不法酒商為了牟取暴利而打擦邊球,將所售葡萄酒冠之為與名莊酒相似的名字,或者偽造名莊酒的商標,冒充名酒。
朱丹蓬介紹,葡萄酒行內流傳一個說法:國內和名莊酒相關的每100元銷售額中,正牌廠家占20%,80%落入造假企業腰包。目前被山寨得最多的名牌酒莫過于拉菲了。國人都知道,“拉菲”是進口葡萄酒里的“LV”。而一些不良酒商正是利用國人的這種消費心理,制造與銷售讓人啼笑皆非的各類“山寨拉菲”,如,“拉菲帝國”、“拉菲世家”、“金拉菲”等山寨貨。
C小貼士
選購進口葡萄酒要“四看”
進口葡萄酒市場上的種種亂象,讓消費者在買酒時很難甄別真假。那么如何選好一款原裝的進口葡萄酒呢?知名葡萄酒伺酒師高梓清介紹,購買進口葡萄酒最好要“四看”。
1.看報關單、出入境檢疫報告單。原瓶原裝進口葡萄酒的報關單上一般會標明“分量”和進口瓶數;而出入境檢疫單上會標明葡萄酒單位,如果是支/瓶/箱,則均為國外原瓶原裝進口紅酒,而如果是千克/噸/公斤,則為國內灌裝的進口酒。
2.看中文標簽。按照我國規定,所有進口葡萄酒均需加貼中文標簽。規范的進口葡萄酒中文標簽強制性標注應具備以下內容:品名、原料與輔料、產品類型(含糖量)、原產國、酒精度、生產日期或灌裝日期、保質期(酒精度10%的飲料酒可以豁免)、貯存貯藏條件方法、進口商/經銷商/代理商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警示用語等。
3.看條形碼。正規原瓶原裝進口紅酒都會有中文背標,而在中文標上都會有條形碼,而且這些條形碼第一個數字往往代表不同的國家,如3代表法國,0代表美國,7代表智利,8代表西班牙,9代表澳大利亞等。
4.看灌裝地。原瓶原裝進口紅酒的中文標或錫帽上會標注葡萄酒的原產地與灌裝時間,除此之外不會標有灌裝地,如果發現中文標上有灌裝地就要多加留心了,因為很可能是灌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