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三伏天,本應該是啤酒的天下,然而,卻偏偏讓白酒搶了風頭。以茅五洋瀘為首的中國知名白酒,面對夏日市場的銷售異常,紛紛提價,在它們的帶動下,不僅一線名酒紛紛提價,一些二線品牌和地方名酒也開始進入漲價,國內白酒業迎來一片漲價潮。
業內人士分析:白酒行業在第三季度將現更激烈的龍爭虎斗。
以前的白酒市場,在面對淡季來臨之際,普遍采用降價、促銷、打折等手段。今年卻紛紛漲價應對淡季,而在漲聲一片的白酒市場中的眾酒企,是否打開了上漲空間?白酒復蘇真的來了嗎?
2012年,白酒市場曾掀起一波漲價潮。各大、中、小酒企跟隨在酒業大潮的風口,狂飆突進,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中國白酒“黃金十年”。
如今,國內白酒行業再次掀起漲價潮,而這次漲價是在行業深度調整后,那么,白酒業是否整體迎來上漲期?白酒業的調整是否全部結束?
你方漲罷我方漲,不漲白不漲
截至目前,53度飛茅臺的市場價穩定在1300元/瓶以內,而這也是茅臺控價下的結果。五糧液的市場價格回歸到900元/瓶左右,集團新董事長李曙光的上任,為五糧液量價齊升更是注入了力量。
水井坊典藏、井臺及臻釀八號出廠價分別上調15元/瓶、10元/瓶和10元/瓶,其他產品如晶瑩裝等價格也有所上漲。
瀘州老窖從7月1日起提高30年38度、43度、60年全品項制單瀘州老窖價格10元/瓶。
洋河股份將海之藍、天之藍每瓶上調2元,夢之藍系列則上調10元/瓶-30元/瓶。郎酒更是在一周內兩次調價,將旗下紅花郎等產品價格上調20元/瓶-100元/瓶。
此次漲價,雖然有茅五洋為首的知名白酒企業量價齊升的因素,也為瀘古汾郎等其它名酒品牌的上漲打開了空間;市場上由于紙張、玻璃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而提高售價,與運輸、人工成本的上漲也有一定的直接關系。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認為,“白酒名酒板塊的上漲是大勢所趨。”他認為,白酒的漲價是不是理性,關鍵看渠道、庫存和價值走向,“二季度的業績來自結構性漲價,而不是需求量漲價,市場是否良性要看第三季度數據。”
三季度夏日爭鋒,淡季不淡
目前,全國知名白酒企業布局全國的戰略基本完成,那么,后面就是真正進入刺刀見紅的階段了,而不僅僅是“狼來了”,是真的來了。
茅臺一方面占據高端位置,另一方面布局大眾醬香型白酒;五糧液在進入“曙光時代”后,正在努力縮小與茅臺的差距;洋河成為新國酒的搶位代言,國際化進程,永不止步;瀘州老窖提出濃香國酒概念,誓要擠進“三甲”之列;汾酒、古井悶頭發財的同時,對進入“百億陣營”也是虎視眈眈;郎酒、劍南春也在產品結構和市場開拓上積極創新,全國化布局和全球化戰略,越來越明朗。
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白酒市場將重燃戰火,鹿死誰手尚有懸念,第四季度末最終將揭曉,誰能笑到最后!
卡在三、時季度之間的中秋佳節更是給各大酒廠提供了一塊“斗獸場。”除全國名酒、地產名酒的相互傾軋、擠壓外,對中小酒企的圍剿也會更加殘酷。甚至有人說,從中秋節到2018年元旦春節前,更多中小型酒企被淘汰。
白酒提價,不一定就是你的菜
業內人士表示,白酒提價一方面是整個市場份額向強勢品牌集中,企業敢提價;另一方面,在新一輪的環保力度下,一些配套企業相繼被淘汰、關閉,包裝材料、運輸價格、人工成本的普遍上漲也導致了酒企成本的上漲,因此,酒廠對產品提價也有成本上的壓力。
漲價不僅僅考驗著酒企品牌的號召力能被消費者接受,還要看其市場基礎是否牢靠,市場銷售處于良性的酒企才敢漲價。
淡季提價也是酒企搶錢的技術型手段,每個代理商不是經營一個品種的酒水,酒廠在提價前,都會通知代理商在某個時間點打款會享受什么樣的價格,超過這個時間就不會享受老價格,因此,酒廠在白酒銷售旺季到來前選擇提價,是想把經銷商手中的錢吸干,只有吸干了,代理商就沒有多余的錢去進其他的競品,這也是白酒行業中一個“搶錢”的慣例。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白酒行業經歷了4年的調整,但是,并非所有的酒企都迎來上漲通道,除了一線白酒企業市場表現強勁,次高端白酒享受一線酒企量價齊升的紅利,以及地方龍頭酒企的屬地消費效應外,其他大部分酒企的日子并不好過,特別是規模在幾千萬元及幾億元的酒企,它們依然面臨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