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白酒的發展歷程中,一代代匠人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推動行業不斷向前發展,并激勵著后來者的傳承和創新,他們是中國酒業最珍貴的財富,周恒剛先生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9月26日,由中國酒業協會主辦,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承辦,“致敬匠心 傳承經典”中國白酒泰斗周恒剛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洋河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耀,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等眾多白酒專家、企業和媒體代表,以及周恒剛的家人出席了紀念活動。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致辭中指出,周恒剛同志既是我國白酒行業的知名學者,又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開拓者,在白酒行業中享有極高的威望。我們在這里紀念周恒剛同志誕辰100周年,就是激勵年輕的白酒工作者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努力創新,以周恒剛同志為榜樣,為我國白酒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據了解,周恒剛先生1918年9月28日出生于遼寧省旅大市,于2004年6月16日,因病在北京去世。周恒剛一生組織開展試點近200次。這其中,組織的山東煙臺白酒試點,幾經摸索總結出“煙臺操作法”,時至今日仍舊被稱為白酒生產的指針和白酒生產大法;茅臺試點則通過對醬香型白酒深入研究,揭開了多年之謎,對行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
同時,周恒剛還首創出我國以純種培養麩曲和酒母釀酒的白酒生產技術,并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對于中國白酒的品評理論、品評技術、品評方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起步到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整的工作體系。
此外,周恒剛還提出了對中國白酒不同香型和不同地域風格差異性的研究,特別是對于濃香型白酒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認為,四川地區和黃淮海區域的酒風格不一樣,界定了濃香型白酒的兩大流派,前者重濃型,后者純濃型。在晚年時,他提出了“白酒在味不在香”,既前瞻性地洞察了白酒品質升級的趨勢,也表達了對行業未來發展的關切之情。
洋河股份董事長王耀表示,八十年代,周恒剛主持的“北斗計劃”名噪一時,其目的是研究白酒窖泥典型性、推進行業窖泥改進,洋河就是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在洋河,周恒剛深入一線走進車間,在肯定洋河窖泥品質的同時,對洋河窖泥風格進行了詳細的理化分析,最終形成了白酒行業窖泥典型性科研素材。
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表示,古井貢酒作為成員之一,參加了由周恒剛先生發起主持的輕工部科研項目“北斗”計劃,這次項目的完成不僅使各成員廠在技術和經濟效益上受益匪淺,而且對提高我國濃香型大曲酒的釀造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推進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如何將周恒剛的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去,如何為中國白酒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行業共同的責任。宋書玉表示,舉辦這次紀念周恒剛誕辰100周年的活動,是站在產業文化的角度進行思考。
“中國酒業過去都是師傅帶徒弟、代代相傳,現在則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發展階段,需要更多科研的、工藝上、技術上、操作上的傳承和創新,周恒剛無疑是標桿性人物。希望通過‘致敬匠心 傳承經典’來表達產業文化的訴求,要把代表性人物、事件、創作當作行業經典進行梳理,并使之成為弘揚產業文化的重要部分。”宋書玉如是說道。
對于此次紀念活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周恒剛一生治學嚴謹,為中國釀酒工業貢獻巨大,解決了白酒企業中無數疑難問題,促進了中國白酒由作坊式向現代化生產的轉變,改變了中國白酒的面貌,集中體現了釀酒人的“工匠精神”。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白酒這個傳統行業面臨著全新的商業環境。面對這種變化,白酒行業更要堅守匠人精神和匠心產品才是贏得未來。在紀念緬懷的同時,又要傳承創新,匠心做酒,并讓“匠心”成為白酒人始終堅持的理念,這樣白酒企業才能健康、持續和穩定的發展下去。
這正如,此次會上中國酒業協會向全行業發出的倡議。致敬匠心,傳承經典,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全面提升勞動技能和行業科學發展水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共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