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當年,汽車開始進入大城市并逐漸普及,曾經在數百年時間里充當“上等人”出行工具的馬車,面臨著實實在在的“下崗”威脅。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誕生的電報,在19世紀至20世紀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后來,隨著電話、傳真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20世紀末期,電子計算機逐漸普及,對以計算為主要功能的算盤造成較大沖擊。
每個時代的產物都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不斷革新被新事物逐漸取代。但有的事物卻能歷經千載、代代傳承、歷久彌新,如中國的白酒。
一杯美酒的成就需要一個酒企不斷的創新和傳承,唯有堅守,才能適應時代的萬變。作為中國濃香白酒的代表,第八代五糧液就在堅守中贏得一席之地。漫長的歲月,于五糧液而言不過是日復一日的堅守,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代又一代五糧液人的不懈追求,讓傳承千年的匠心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熠熠生輝。歲月的更迭不會讓酒窖老舊褪色,只會讓它用跨過歷史長河的氣度,釀出流芳百世的佳釀。那么,第八代五糧液是怎么樣做到堅守匠心的呢?且隨筆者來一探究竟。
在傳承中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品質
在五糧液的釀酒車間里,釀酒工人反復強調“簡單事情重復做,重復事情用心做”,可見上一輩傳承下來的工匠精神已深入人心。根據他們的經驗,釀造白酒是個連貫的系統工程,要求慢工出細活,從原料、磨粉、制曲到釀酒、陳釀、調和、包裝,環環相扣,只要某個環節出現失誤,就會造成整個釀酒工序的不合格。為能釀出珍稀的五糧液,釀酒工人辛勤勞作,嚴格把控釀酒的每一道工序。
釀酒工劉培剛已在五糧液釀了12年的酒,對于釀酒他認為最關鍵的就是責任心。釀酒中的一道工序叫上甑,并非簡單地把糟子鏟進甑子里就可以了,而要做到每鏟都輕撒勻鋪,每甑都上得均勻,一旦沒操作好酒質就會受到影響。
20出頭的周杰在五糧液從事制曲工作,大學學習生物技術的他靠著對工匠精神的信仰和執著追求堅持了7年。對于制曲,他總結了“四個心”:一是原料要關心,二是潤料要留心,三是碎料要細心,四是成型要小心,要像呵護一個嬰兒一樣用“四個心”制曲。
像劉培剛、周杰這樣的一線工人只是眾多五糧液人的一個小小縮影,在制曲、釀酒等不同工作崗位上,和他們一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五糧人數不勝數,長年深耕細作,只為一抔五糧到一杯玉液的釀成。
在創新中尋求突破,成就白酒“中國名片”
從商周的“蒟醬”到唐代“重碧酒”、宋代“姚子雪曲” “雜糧酒”,五糧液一脈相承數千年,為悠長的中國白酒歷史烙上了鮮活印記。
釀酒是一部傳統與創新結合的歷史,需要傳統作風和創新精神護航。五糧液不僅是傳統釀造技藝的堅守者,更是創新突破的改革者。因為,五糧液一直篤信,新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內蘊應該包含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活力。
盡管創新求變阻力重重,五糧液仍然不畏困難持續尋求科技創新的方式。以范國瓊為代表的五糧液工匠們也在酒體創新、工藝創新的路上不斷探索。功夫不負有心人,五糧液現已創造出“多層次組合綜合調味酒調味法”“原酒感官細分技術”“勻鋪組合大循環法”等技術,成功解決白酒多品種、大容量的調和難題;完成了1000噸勾調大桶組合工作,實現了世界釀酒史上史無前例的創舉;開展《白酒中金屬元素的測定及酒質的關系》項目研究,通過了省級技術鑒定,填補了我國研究空白。
科技的浪潮拍打得很快,縱使我們不能次次都準確捕捉住它未來的路徑和節奏,從而跟上腳步。不過,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即使經歷滄海桑田,科技發生巨變,創新永遠是一個立于不敗之地的保證。五糧液以科技為創新階梯,不被顛覆,匠心堅守,因此能成就百年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