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第四屆(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盛大開幕,全球酒業進入“杏花村時間”。與世界酒文化博覽會相伴而生的“杏花村論壇”在當天成功舉行。
本次“杏花村論壇”以“盡醉心殊,偃臥芳蓀——2020中國酒旅融合與產區發展”為主題。眾多行業內外專家、企業領導、六大烈酒產區領導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酒旅融合的問題、路徑與方法。同時,本次論壇也同步在線上平臺進行了直播,線上觀看人數超過了1000萬。
眾所周知,中國白酒兼具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簽,而對文化的挖掘,也一直是名酒企業的主要課題之一。因此,在這個大融合時代,跨界已成為潮流,酒旅融合也成為名酒企業跨界發展和文化挖掘新的課題和新的突破點。
對此,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在致辭中表示,隨著消費者主權時代的來臨,場景消費、深度體驗、互動溝通的趨勢與需求愈加明顯。在此背景精下,酒旅融合發展應運而生。酒旅融合在推進白酒行業從營銷時代向體驗時代轉變的同時,也成為酒文化傳播的核心陣地。因此,酒旅融合對于酒業未來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據了解,中國酒業協會近年來系統構建了世界名酒產區的產區表達,并在2017年評選出了“世界十大烈酒產區”、2019年推出了世界美酒特色產區,這為白酒行業做好酒旅融合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汾酒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譚忠豹認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今年杏花村論壇聚焦“酒+旅游”是正當其時。一方面,中華傳統的優秀白酒文化注入旅游,可以使旅游的品位更高,格調更雅,了解更多;另一方面,優質的旅游承載白酒文化,可以使白酒文化的市場更大,傳承得更久。以酒促旅,以旅興酒是白酒行業未來發展的大勢。
同時,譚忠豹還指出,酒旅融合的布局應是產區化,各區域要找出一條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產區酒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多元化發展的主要引擎。未來,酒旅融合將不僅僅是各個白酒企業的單兵作戰,而是白酒產區內酒企抱團發展的協同作戰。在長期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個白酒企業可以從生產釀造、文化傳播等不同層面滿足消費需求。不同酒企風格各異,品味不同,以美酒彰顯旅游特色,實現互相促進、多方供應的良性循環。
產區的發展對中國白酒、對中國酒業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酒旅融合應如何“融合”?針對這個問題,與會專家、嘉賓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給出思考。
對于以產區作為集群概念將白酒進行國際化推廣,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高度認同。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栓科表示,在中國來講,白酒最應該更推行的是產地的概念。只有產區把自然背景、把歷史文化融合為一體的時候,產區才能賦予真正的品牌,這樣的品牌才能更好的跨出國門。
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萍則指出,首先是構筑酒業的命運共同體,不斷推進中國的白酒走向國際化;其次要加強白酒的文化創意開發,以“文化+”為紐帶,不斷延伸旅游產業的鏈條;第三要進一步擴展對外交流和溝通的平臺,當好中華文化交流的傳播使者。
而在具體執行層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家講壇》講師于賡哲建議,酒要有文化的注入,要給人一種儀式感。例如可以追蹤名人的足跡,把酒和旅游串在一起,可以展開酒廠文化之旅、酒與養生之旅。
仁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正林則認為,做好酒旅融合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即以酒為主,以酒帶旅,以旅促酒,這是對酒旅融合發展的一個基本思路。而要做好融合則需要把握兩個關鍵;一是文化的統一。在功能分區選擇上,考慮旅游設施建設的同時,更要盡量考慮在生產環節以外的其他上下游鏈條上;二是在政府、專家團隊指導和幫助下將酒產業、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系統地進行規劃,從而將酒旅系統性的工程真正落到實處。
值得一提的是,杏花村論壇與世界酒文化博覽會相伴而生,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在各產區政府、名酒企業的支持下,杏花村論壇已發展成為集聚產業智慧、推動產區發展的行業重量級論壇。通過專家們精辟論述的碰撞,集思廣益,必將對中國白酒產業酒旅融合和產區建設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在新時代下,堅持中國白酒的深厚底蘊,酒旅融合不僅能夠為酒業發展賦予新的時代使命,也能夠在中國經濟“雙循環”新格局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