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完成筑底后,國內白酒價格蠢蠢欲動。
記者了解到,時值中秋佳節之際,包括五糧液和貴州茅臺領頭,國內白酒名酒排隊漲價。部分專家認為,今年上半年,雖然國內白酒名酒企業業績與產品價格雙雙上漲,但目前白酒行業整體難言復蘇,而如果此前傳出的上調消費稅為真,則對白酒行業無疑是一場災難。
白酒專家鐵犁告訴記者,目前白酒的復蘇更多體現在上市公司上,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企業表現出了比較穩定的增長,畢竟上市公司也是白酒業內基礎比較好的企業,因此在前幾年行業調整的情況下,其對抗風險的能力更強,復蘇也更為迅速。
帶頭漲價
中秋節前夕舉行的五糧液全國營銷會議上,五糧液宣布自2016年9月15日起,將52度五糧液的出廠價上調至739元/瓶,單價幅度高達60元,建議零售價為829元/瓶,而這也是今年以來五糧液的第二次價格調整。3月26日,五糧液就將出廠價格從659元提升到679元,并取消了對經銷商每瓶30元的補貼。
相比五糧液的公開調價,包括茅臺在內的國內大多數酒企調價的方式則更為隱蔽。
從7月初開始,貴州茅臺宣布停止使用銀行承兌匯票辦理53度茅臺酒業務,經銷商只能用現金結算貨款,業內認為,不缺錢的茅臺改用現金結算的方式,或有刺激經銷商漲價的嫌疑。而飛天茅臺的“一批價”也從7月份的830元,迅速上漲到900,乃至950元,進而推高了零售價格。
對于經銷商終端價格的上漲,茅臺集團總經理李保芳表示支持,此前3年多時間,不少經銷商處于微利或小部分虧損經營,因此茅臺支持經銷商利潤的合理增長,價格的合理回歸。而目前茅臺的各級價格符合市場需求,市場價的合理區間也基本保持在1000元上下,而這個價格也與茅臺的品牌和品質相適宜。
此外,包括瀘州老窖、洋河股份等國內名酒也都采取類似的做法,借助控貨等手段,以實現經銷商層面的提價。
在經歷了2003年到2012年黃金10年的快速發展后,由于限制三公消費等原因,白酒行業自2012年起增速明顯放緩,進入“寒冬”,2015年市場需求才逐漸回升。
今年上半年,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合計683.7億元,同比增長12.28%;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0.8億元,同比增長12.49%。大部分上市公司增長明顯,行業整體表現較好,也被認為酒行業在經歷了3年的低迷之后,終于完成了筑底。
在第六屆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期間,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介紹,今年1~8月,茅臺股份公司醬香酒完成銷售7337噸,實現銷售收入1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和60%;集團非酒類業務實現了營業收入10.9億元,利潤4億元,分別同比增加33.5%和48.8%;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08億元、利潤1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6.67%。
鐵犁認為,雖然上半年各名酒企業銷售回暖,但整體規模依然和行業巔峰時還有差距,依然屬于擠出式增長,即好的企業擠占了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市場份額,并非市場整體回暖。
再臨稅改?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已經7年沒有變化的酒類消費稅或有新的調整,財政部已經將消費稅改革草案報送國務院,而煙酒類產品消費稅率可能面臨上調。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從1994年正式設立消費稅開始,其間白酒行業消費稅經歷了8次改革,而近兩次2001年和2009年的兩次調整都對行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酒業專家山東溫河王酒業總經理肖竹青告訴記者,2009年的消費稅調整是因為很多酒廠為了避稅,采取自行設立銷售公司的方式,而新政之后,酒企無論是否設立銷售公司,都要按照其產品市場價格的50~60%交稅。
中泰證券在9月9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今年5月1日國內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消費稅有望下放至地方政府以彌補地方稅收缺口。
目前白酒生產企業的消費稅是按照20%進行從價征收以及按照每斤0.5元從量征收,而銷售公司則是征收增值稅、企業所得稅。
肖竹青認為,如果進一步上調煙酒類消費稅,對于白酒行業無疑是一場災難。一方面目前只有規模企業才按章納稅,稅收的壓力會壓在正規企業頭上;另一方面雖然國內白酒龍頭企業業績復蘇,但由于產能過剩、消費疲軟,市場競爭激烈,行業內的企業并不好過,提稅將增加白酒企業負擔。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員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行業依然有賣酒難的問題,稅改帶來的壓力規模性酒企而言尚能承受,但中小型酒企很可能由于負擔過重而被迫洗牌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