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市場研究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葡萄酒消費國之一。不久前,新食品周刊調查國內進口葡萄酒“貼牌”亂象,以次充好、取與國際名酒莊相似的名稱、或冒充波爾多等名產區等“擦邊球”現象普遍。
而作為葡萄酒的“王國”,法國很早便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葡萄酒分級與品質管理體系。波爾多法定產區對土地、產量、品種、釀造工藝都有嚴格限制。
有哪些“他山之石”可為國內葡萄酒行業提供借鑒?6月22日至27日,新京報《新食品》探源欄目走進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產區,為國內消費者揭秘真正的波爾多葡萄酒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與監管。
葡萄樹 接受全手工的精心“呵護”
6月25日,蒙拉貝酒莊葡萄園里,釀酒師馬克西姆正在為葡萄樹摘除多余的葉子。“葡萄園的種植密度都很高,需要保持枝葉間足夠的縫隙,以保持通風,防止葡萄腐爛”,馬克西姆說,摘除葉子的工作每年兩次,分別在6月和9月,每次需花費一周時間。
蒙拉貝酒莊坐落在波爾多菲雅克高原附近一片被稱作“天賜之地”的土地上,周邊酒莊林立。
當地有一句諺語:“果農的腳印是葡萄最好的肥料”。蒙拉貝酒莊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保證收獲葡萄的質量和最終釀造的酒質,園中每一株葡萄的護理均需大量時間與精力。
馬克西姆說,除摘除葉子外,工人們每年還要對葡萄樹進行“綠色采摘”,即在每年8月,將整個葡萄園中的生長位置不好或較小的葡萄串摘除,每株葡萄樹僅保留8至10個葡萄串,“這樣既有助于通風,還能將更多養分集中,使剩余的葡萄吸收更多的營養,以保證收獲更好的葡萄果,提高酒質”。而整個“精挑細選”的摘除過程都是手工完成。
土壤 禁用化學肥料
波爾多當地對酒莊的地理范圍、葡萄品種、每公頃最大產量、酒精含量、種植和釀造工藝、酒標乃至行間距、株間距等都有詳細規定。自2008年7月1日起,波爾多法定產區從葡萄樹栽培到葡萄酒裝瓶,均全部納入監管,抽查越來越嚴格。
蒙拉貝酒莊負責人介紹,波爾多的葡萄園均為“綠色種植”,不允許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使用也受到嚴格限制。“除非葡萄樹患了嚴重的疾病需要農藥幫助抗病。如在收獲前,農藥仍不能完全降解,這樣是不被允許的。”
葡萄酒專家介紹,與我國將葡萄酒歸為工業產品不同,在波爾多,葡萄酒被視為農產品,從土壤的保護到葡萄種植均受到嚴格的管制與監控。
目前我國葡萄酒生產商主要從果農散戶采購葡萄,質量統一監管難。同時,為節省成本,采購葡萄價格較低,一些果農為增加產量和利潤,可能存在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風險。而在波爾多,葡萄酒種植者掌握更多的主動性,所生產的葡萄既可以自己釀酒,也可出售給其他的酒莊或廠商。果農對自己生產出的葡萄的質量負責。
酒窖 窖內溫度實時監控
毗鄰多爾多涅河的博思酒莊釀酒酒窖中,墻壁上的溫度計實時監控窖內溫度,橡木桶上均保留了一個用塑膠塞子堵住的圓形小孔。酒莊負責人介紹,這是為隨時了解發酵進展而預留的取酒孔,釀酒師可從中取出小量葡萄酒觀察、品嘗。
在葡萄酒生產商法國卡思黛樂總部,目前歐洲最大的葡萄酒酒窖可容納5萬個225升裝的橡木酒桶。其亞太區總裁畢杜維介紹,所有葡萄酒培育期為六個月,每個橡木桶最長可使用三年,一年中這些橡木桶的使用次數僅為2次。三年之后,即橡木桶的使用次數達6次后,這些橡木桶將會被回收。“如此高的成本投入,就是為了最佳的酒質。”
酒窖還需保持16至18攝氏度的“恒溫”和較高的濕度條件?ㄋ槛鞓肪平呀ㄖ䦷煂3000噸的泥土置于房頂板,讓泥土幫助自然調溫。
經過6個月的培育期,葡萄酒便會被導入釀酒槽中,完成最后的調配。
銷售 獨特的經紀人將酒推向世界
大多數產品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產業鏈,而波爾多葡萄酒則采用獨特的經紀人制度。
當地人士介紹,波爾多地區各酒莊或釀酒者獨立釀酒,而后聯合組成釀酒生產合作社,通過經紀人找到合適的貿易商,由貿易商將葡萄酒出售給各國進口商和零售商,再到消費者。
在整個產業鏈中,經紀人尤其關鍵。據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人員介紹,對經紀人篩選與監管嚴格,所有經紀人都要經過培訓和考試,且須對當地葡萄酒產業非常了解。目前波爾多地區共有經紀人84個,其中負責列級名莊推介的經紀人只有1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