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到2019年,高端白酒演繹了一出“飛天”大戲。
這三年間,53度飛天茅臺的終端售價從單瓶800多元漲到2400元,貴州茅臺(907.000, 19.00, 2.14%)股價也從一股300多元漲到最高990元。在“帶頭大哥”的引領下,五糧液(102.890, -0.21, -0.20%)、瀘州老窖(73.250, -0.74, -1.00%)、洋河股份(116.700, -0.80, -0.68%)等一眾高端、次高端白酒品牌,不僅酒價持續攀升,股價也均實現翻倍上漲。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都說白酒是周期行業,那么白酒漲價是否如其他周期商品一樣,是因市場供需關系而定?
可以說是,因為在茅臺直營店或其他官方渠道,想買一瓶指導售價1499元的飛天茅臺難如登天。
也可以說不是,因為近兩年白酒行業市場萎縮情況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1198萬千升,而2018年這一數據僅為871萬千升。2019年4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增速為2003年5月來最低。而扣除價格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僅為5.1%,較上月大幅下降1.6個百分點,且創史上最低。
不可否認,這幾年白酒行業持續保持了需求未增、價格暴漲的神話,且在企業端、消費端、外部環境端都為這一神話提供了繼續生長的土壤。
從企業角度來看,以價補量是支持業績快速增長的主旋律。
喝白酒的人少了,銷量難獲大幅增長,企業想維持業績增量,只能從“價”上做文章,“控量”、“停供”都是能有效提價的不錯選擇。價格對業績的增厚,遠比銷量增厚要快得多。
轉看消費端。這樣一味漲價,消費者會買單嗎?
如果是飲料、火腿腸等普通快消品,當然不會,但高端白酒自帶的“優越感”,已讓消費者喪失了議價能力。
一來,高端白酒漲價并非一蹴而就,單次漲幅多在10元至50元不等。對于能花上千元喝一瓶酒的消費群體而言,這一次幾十元的漲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二來,高端白酒品牌的普遍認同度,龍頭效應越來越明顯,二三線白酒完全沒有替代性。想喝茅臺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漲價了幾十元而屈尊去喝二鍋頭。
簡而言之,高端白酒企業增厚業績的迫切需求,整個酒行業頭部優勢的絕對性,高端消費群體對價格的不敏感,都是高端白酒價格能夠“飛天”的底氣。
買賣雙方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高端白酒漲價只要沒有外部環境的“黑天鵝”,就可以順暢實施。
2012年,飛天茅臺終端價格漲超2500元/瓶之際,打擊“三公”消費政策的出臺,讓天價酒神話瞬間土崩瓦解。如今,飛天價格再度“飛天”,歷史是否會再度重演,仍有待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