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產啤酒十年來首次集體漲價。啤酒行業專家方剛表示,過去十年啤酒行業一直陷入價格戰,進口產品的擴張也導致國產啤酒不得不采取低價策略。事實上國內啤酒企業的凈利潤率常年在5%左右,盈利能力明顯低于進口啤酒15%的凈利潤率。在2016年啤酒行業整合基本完成后,漲價是必然現象。
成本上漲是主因
5月20日,燕京啤酒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成本上漲是調價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原輔材料成本、包裝物、人工成本等。除直接提價外,公司還依靠產品結構調整來提高噸酒收入。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整個啤酒行業成本處于高位運行狀態,其中玻璃材料價格上漲12%,瓦楞紙上漲5%。而今年3月,作為啤酒釀造主要原料的進口大麥,價格更是同比上升了21.7%。
方剛說,啤酒行業經過調整期后價格有所反彈在意料之中,近幾年很多企業從追求銷量轉為追求利潤。漲價不僅能夠彌補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利潤也會相應提高。
另有分析認為,隨著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的到來,經歷近30年低潮期的國內啤酒行業將在炎熱天氣和體育盛事雙重利好下重新崛起。但產業結構調整也迫在眉睫。我國中低端啤酒利潤稀薄,無法承擔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我國至少有260家小型啤酒企業,占據啤酒行業20%市場份額。由于這些企業以低端啤酒為主,因此毛利率普遍較低。業內人士指出,啤酒龍頭企業高端產品的噸價如果達到4000-5000元,那么其產品毛利率基本可以達到40%-50%,因此需要盡快調整產業結構。
方剛認為,盡管結合產品提價情況,行業利潤有望實現加速成長,但近年啤酒行業整體仍處于比較平穩的階段,并不會出現較大的起伏。目前啤酒行業的規模紅利期已過,單靠規模和銷量已無法拉動行業增長,國產啤酒的增長主要還是要靠中高端產品。長期來看,產業結構升級仍是啤酒行業發展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