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8月開始,清關的葡萄酒必須一次性出倉提貨了。”近日,當記者走訪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時,多位酒商正為8月份可能實施的這項新規發愁。酒業家就此事向浦東新區酒業協會求證,截至發稿,記者尚未獲得回復。
提及中國葡萄酒氛圍,魔都上海是行業人士公認最活躍的市場之一。而位于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內的一部分葡萄酒企業,處境似乎與“繁華”二字反差較大。若這一政策落地,將會給酒企帶來怎樣的影響?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繁華的外高橋
“落沒”的葡萄酒氛圍
作為全國啟動最早、規模最大的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成立于1990年,是中國第一批自貿區上海自貿區的片區之一,同時也是全國15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然而,這里的葡萄酒企業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與魔都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大陸葡萄酒進口數據開始出現下滑,葡萄酒市場逐漸進入“寒冬”,悲觀氣息開始蔓延。然而,在記者走訪過程中,有酒商提到,海關數據的下降遠落后于市場的真實反應,早在2017年年底、2018年年初,他們就感受到了寒意。
“去年這里的小企業倒了一大批”,某酒商告訴記者。張強(化名)的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我們公司之前規模還是可以的,現在公司已經解散了,手上壓著500萬貨值的葡萄酒,正在慢慢清倉,等到市場回暖之后再考慮進口。”從年銷售額千萬到如今幾個人擠在一個小辦公室里處理工作,發生這樣的變化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
當記者隨機走進一家葡萄酒門店時,創始人之一王浩(化名)正一個人安靜的坐在店內。三年間,從入行到積累資源,然后自己與朋友合伙創立公司,如今面臨著重重困難,王浩講述這一切的時候,從未輕松過。
從2號門進入,走在富特北路上,兩側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公司。而看到的第一家葡萄酒公司便是百谷酒業。保稅區內一位酒商告訴記者,原本100多人規模的百谷酒業從前年開始縮小規模,現在已經不到10人。
而他們,僅僅都只是外高橋保稅區葡萄酒行業的一個縮影。
2、新政之下,
區內酒企何去何從?
“從今年8月份開始,保稅區里清關的葡萄酒必須一次性出倉提貨了”,當記者走訪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時,多家酒商跟記者反饋了這一可能到來的新政策,并表示出擔憂。
其中一位酒商詳細解釋了這一新規:比如,進口商進了2萬瓶酒,可以選擇一次性清關2萬瓶,也可以選擇先清5000瓶,但是清多少就必須一次性出多少。這意味著,完稅倉不再提供暫存服務,進口商無法再像以前一樣,一次清關后,選擇分批運出。
某業內人士分析,對于沒有保稅區區外倉的進口商來說,會非常麻煩,如果一次性清倉太多,會導致貨物沒有足夠的倉庫儲存,如果稅外倉庫面積不夠,也需要擴大倉庫面積,增加倉儲成本。對于沒有區外倉的進口商,他們唯一能做的選擇便是分多次清關,而多次清關將會大大增加成本。
“清關時,除了需要交納關稅之外,還需要交納一定的手續費,這個費用在2000元左右。例如,2萬瓶酒分兩次清關,每次1萬瓶,分攤下來每瓶的費用在0.2元,如果每次清1000瓶,每瓶將均攤2元。”一進口商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這樣的政策如果落地,酒商該如何面對?
王浩坦言,也許等手上的一批貨清完,就不再在葡萄酒行業。“那怎么辦?”面對記者的追問,他說,“這個行業做不好就換個行業吧”。另一規模在千萬左右的酒商表示,搬出保稅區,在區外尋找合適的倉庫將可能是他最好的選擇。
而規模較大且涉及白酒、進口烈酒、啤酒的酒玩家市場部副總裁鄭明軒表示, “我們仍然處于增長期,雖然增長在放緩,環境對我們有影響但是影響不大”。目前,酒玩家在全國有300家加盟連鎖店,作為上海區域迎駕、國窖1573的代理,酒玩家通過打通白酒、葡萄酒銷售渠道,相互滲透,形成良性循環,目前葡萄酒的銷售額占公司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整體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新規帶來的影響無疑將會使一大批小型葡萄酒企業 “雪上加霜”。
“這個政策一旦實行,小公司將加速出局。”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