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被人們譽為“美酒河”,茅臺鎮就坐落在河的中上游。整個茅臺鎮,不僅有茅臺,還分布著數以百計的大中小酒企。
去年,高端白酒市場異常火爆,茅臺酒價格更是不斷上漲,而在仁懷市,比鄰茅臺的其他大中小酒企,是否從中獲利?曾停產的酒作坊最新情況如何?包括海航、勁酒等外地資本近年來也不斷進入當地,他們現狀如何?
帶著這些疑問,5月15日~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奔赴茅臺鎮所屬的貴州仁懷市多地采訪,力求呈現當地酒業最新狀況。
小酒廠:“賣一點是一點”
在建筑風格古色古香的茅臺鎮里行走,街道兩旁店鋪半數以上都在賣酒,可謂名副其實的“第一酒鎮”。赤水河在此川流而過,這頭是茅臺酒廠,對岸是數以百計的中小酒廠林立,如國臺酒業、漢臺酒業均在其中。
茅臺鎮酒鋪雖多,但很大一部分都掛著茅臺的招牌,如“賴茅”、“茅臺王子酒”等。“之所以掛茅臺招牌,是因為茅臺會給我們一定的展示費。”一名酒鋪老板稱,但這位老板既賣茅臺公司的酒(王子酒、迎賓酒等品牌),也賣自家生產的散酒。
背后原因還在于,這些小酒廠自家散酒銷量大幅減少,資金難以周轉。“2012年時(起),全國各地相繼出臺‘禁酒令’,茅臺鎮很多酒廠都受到很大影響。”在茅臺鎮采訪期間,一位酒廠老板稱。
2013年,茅臺鎮一些小酒廠開始關店歇業、低價處置基酒,甚至尋求出售。
而近兩年,在名酒廠的帶動下,白酒業復蘇明顯,茅臺當地小酒廠情況又如何?上述酒鋪老板稱:“2012年以后白酒行業出現調整,酒賣不動,只好把廠停了。”對于是否復產,他表示:“先把庫存酒賣完再說吧。”
“現在人們更傾向于品牌酒,散酒要做起來難度很大。我準備在茅臺鎮開一個客棧,散酒賣一點是一點。”另一位小酒廠老板說道。
就連一位出租車司機也談起自己的酒生意往事:“我原來也做酒,現在偶爾幫著朋友賣些散酒,但那已不是主要工作。”
“經過此前行業低谷的大浪淘沙,很多小酒廠關門歇業,不少至今都還沒有復產。政府這些年也一直在扶優扶強、推動大小酒廠兼并重組。”5月16日,一位仁懷市政府人士說。
有數據顯示,今年初,仁懷市的白酒生產企業數量為350余家。從酒企數量來看,較前些年已明顯減少。
中大型酒廠:老板說銷售額普漲50%
當地大中酒企情況又如何?“受茅臺酒漲價的利好,去年我們情況不錯,去年賺的錢幾乎是前兩年總和。”一位酒廠負責人稱,其公司一年銷售約1000噸醬香酒,銷售額約1億元,“我身邊朋友的酒廠(銷售額)普遍增長50%以上。”
“2016年下半年開始,國臺酒業開始復蘇。這兩年我們每年銷售收入增長都在30%~60%,目前已滿產。”5月15日下午,國臺酒業常務副總經理周欣樂表示,目前其產能約5300多噸,年銷售約20億元。
周欣樂透露,2017年,國臺酒業利稅突破3億元,凈利潤達1.22億元。目前,公司已啟動上市計劃,擬在2020年前實現主板掛牌,同時計劃將產能擴至2.2萬噸左右。
5月15日,貴州漢臺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臺酒業)董事長王正賢也表示,公司銷售情況較好,也計劃將產能由目前的1200噸提升至6000噸,“我估計,未來幾年醬香酒將以30%~50%的速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