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2019年一季報和2018年年報的陸續發布,18家上市白酒企業(除牛欄山外)的業績也隨之出爐。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一季度,在18家上市白酒企業中,只有3家營收增幅下滑,其余白酒企業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根據數據統計得出,該季度18家白酒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760.77億元,與2018年全年業績相比,營收占比達到2018年全年的36.47%。業內人士指出,在行業發展較為平穩的態勢下,白酒企業普遍實現了營收“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酒企之間的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未來,企業的增長態勢能否持續仍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業績、“蓄水池”呈逆差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18家上市酒企財報數據時發現,大部分酒企2019年一季報度實現營收、凈利雙增長。其中,“茅、五、洋”仍是白酒行業中流砥柱,就一季度業績來看,上述3家企業營收總額為501.24億元,占據整個行業過半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從平均增速來看,2019年一季度18家上市白酒企業中,共有15家保持正增長,3家出現負增長。其中,有包括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古井貢酒、今世緣等10家企業,營收、凈利潤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青青稞酒則成為唯一一家營收、凈利潤雙降的企業,營收下跌了-23.05%,凈利潤下滑了41.84%。
另外,不同于2019年一季度大部分白酒企業業績的快速上漲,在2018年年報中,白酒企業的預收款增幅卻呈現出“五五”式下滑。在18家白酒企業中,水井坊、茅臺、金種子酒、老白干酒、金徽酒、瀘州老窖、伊力特、*ST皇臺的“蓄水池”增幅均呈現下降趨勢,且“兩極化”嚴重,增幅最高達到近200%;下滑最大的也超過了50%。
市場分化加速
近兩年,隨著消費升級的推進,白酒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市場開始逐漸向頭部及名優白酒企業靠攏。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行業寡頭格局態勢逐漸穩定,中國白酒行業正迎來全國化白酒區域下沉以及區域白酒走向全國化布局的階段。市場開始向優質產能、優質品牌集中,而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中小白酒企業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進一步被擠壓。
在資深白酒營銷專家晉育鋒看來,在白酒行業經歷了深度調整期之后,高端白酒成為盈利的主要部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行產品結構體系調整,通過提價、聚焦大單品等手段占位高端白酒市場。2019年,一線企業及區域頭部品牌將仍維持穩中有進的態勢發展,不過可能增幅會有所下降,中小型區域品牌、省級品牌和地方品牌未來的競爭態勢并不理想,突圍前景堪憂。
銷售費用持續高企
在亮麗的業績背后不難發現,各白酒企業的銷售費用也進一步提高。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白酒行業整體銷售費用呈現增長趨勢,其中古井貢酒、水井坊、酒鬼酒、舍得酒業、青青稞酒、老白干酒、瀘州老窖等酒企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都較高,均超過了25%。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企業處得知,銷售費用的增長主要是由于當前市場趨暖,為進一步拓寬市場,各大白酒企業均增加了白酒產品的營銷推廣力度。因此,銷售費用一再攀升。
酒類營銷專家蔡學飛則認為,在高速增長的業績背后,銷售費用的高企或將給白酒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一定風險。“費用大幅增長一方面說明白酒企業的營收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市場資源投放帶來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企業步入擠壓式增長,市場競爭強度進一步加劇,酒企的營銷大戰結果難料。”
另有業內分析師強調,高企的成本往往會成為現階段部分白酒企業進行產品調價的理由之一。然而在競爭過程中,行業始終存在價格天花板,反觀眾多區域品牌,尚未形成具有高品牌溢價的全國性品牌,此時盲目提高銷售費用只會進一步縮小這些企業的發展空間,前進得更為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