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僅僅是波爾多列級莊會出現山寨了,超市的熱賣品牌也未見得保真,這意思就像是不但LV有假的,優衣庫也有。不過我們今天要聊的,并不是魚目混珠,以次充好,而是國際比賽中以好充次的作弊行為。
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葡萄酒大賽之一的總監Thomas Costenoble表示,律師提醒過他不能透露那些酒廠的名字,目前他已經向比利時的經濟事務部以欺詐索賠的名義提交了投訴。
“今年我們抓到了兩家公司,”Costenoble告訴記者說,“他們送來參賽的樣品酒在超市也有賣,然而通過超市賣到的酒和選送樣品很明顯是完全不同的。”
這兩款作假的酒去年已經得過獎,他們在超市貨架上在售的酒,瓶身上還貼著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的獎標。Costenoble說他已經聯系了酒廠在歐洲的經銷商,要求立刻把這些酒的布魯塞爾獎標去掉,若不執行他們會遭到經濟處罰。
布魯塞爾的大金獎、金獎和銀獎在專賣店和超市的葡萄酒瓶身上都很常見。這一賽事如今已來到第23個年頭,在歐洲國家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尤其具有影響力。盡管名稱為布魯塞爾,但本年度的比賽在保加利亞的普羅夫迪夫舉行,接收了來自46個國家的超過8000款葡萄酒。由320名裁判獨立為每款酒打分,同時為了避免操縱比賽,或打分偏差,組委會會在評委不知情的情況下,把相同的酒放入同一系列中品鑒兩次,以測試評委們能否在十幾款葡萄酒里品出哪兩款是一模一樣的,并且給出相同的分數。與其他比賽不同的是,沒有人一天品鑒超過50款葡萄酒,Costenoble希望布魯塞爾成為一個消費者可以毫無顧慮信任的指引好酒的風向標。
Costenoble提到組委會在2009年開始對提交樣酒的真實性進行審核,但完整的檢測程序直到2012年才形成——一家位于波爾多的化學實驗室愿意提供葡萄酒的分析和對比工作。大賽評審可以將他們從市面上購得的葡萄酒郵寄到波爾多,由實驗室將其與提交給組委會的未開封的樣品酒進行對比。每個酒莊同款酒需要提交四瓶,通常用于比賽品鑒的只有一瓶。
超市買回的酒和參賽樣品首先會以最傳統的方式進行比較:品嘗。如果一嘗之下感覺差的太多,化驗室就會對酒精度、整體酸度、含糖量和SO2進行整體分析。如果所有的項目都存在明顯差別,就會被判定是不同的兩款酒。
第一個發現有作假情況的是2009年一名西班牙的評審,他本只是想按照記憶,在晚餐的時候開瓶好喝的酒。可他發現從西班牙當地超市買回來的那款,絕對達不到布魯塞爾金獎的水平。于是他將超市購酒跟辦公室剩余的樣品進行了對比,發現此間必有詐,他曾講在此之前是不敢相信居然會出現這種問題的。
所以Costenoble建立了一個隨機抽查的檢測程序。去年抽查了一百款酒,其中兩款是作弊上來的。Costenoble表示,很難判定在葡萄酒比賽送選假酒是否已盛行,但是他希望檢測程序會讓酒廠們多一些謹慎。不好說歐盟官方最后會不會采取什么措施,但至少這兩個酒廠在五年之內都不能再參加布魯塞爾葡萄酒比賽。
“事關我們的信譽”,Costenoble總結,“如果一個消費者跟我說我買了一瓶布魯塞爾金獎的酒,可酒實在不怎么樣。我會非常不開心。這世上有這么多酒,我希望瓶身上貼著的布魯塞爾獎標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在選擇時非常有意義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