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彌漫酒香的茅臺鎮逛一圈,感受一番醬香白酒“七次取酒、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的傳統釀造工藝,喝一杯茅臺酒,再看看中國白酒的歷史與文化……不知如此能否吸引到一眾愛酒之人。
但無論你相信與否,在過去,要在茅臺鎮上這樣悠然自得地逛一圈,并非易事。“過去大家只談賣酒,誰還談旅游,他還嫌你妨礙他做生意”,仁懷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對記者表示。
隨著白酒行業整體下滑,這個有黔北四大名鎮之稱的鎮子,現在開始希望有更多人能來旅游。仁懷市副市長鄧帆對記者表示,過去酒貢獻了仁懷市超過80%的產值,希望到2020年旅游總收入突破100億元。
不過,資料顯示,2015年,仁懷市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為505.7億元。
寸土寸金茅臺鎮
“過去來仁懷旅游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做商貿的,買酒賣酒的,”開了好幾年出租車的陳師傅邊開車邊對記者說,“因為過去來遵義也很不方便,旅游發展大會開了以后,估計慢慢會有更多的游客過來吧。”至今,從仁懷市區(也稱“中樞”)下茅臺鎮還不是十分方便,游客若要打個出租車,約20分鐘到茅臺鎮,收費50元,與很多小城市一樣,出租車都是不打表的。
“酒以鎮名,鎮以酒聞”,說的便是黔北的四大名鎮之一的茅臺鎮,這里元朝時便被定名為“茅臺村”,在1930年建鎮,至今已經有86年之久,中國白酒大佬貴州茅臺便產于此,而且,除此鎮外,再無其他生產地,也因此,這里是西部省區內,唯一一個全國百強鎮。
由于茅臺鎮獨有的地理環境、氣候、土壤、微生物、紅高粱、赤水河等多種因素綜合,出茅臺鎮,便無法再釀出茅臺酒,使這里成為釀酒產業的重鎮,也是生產中國醬香型白酒的核心產區。在高峰時期,這里有數千家釀酒廠,你也許很難想象,在一個小鎮上,經常會出現塞車的情況,就如北上廣等大城市一樣,塞車能塞上一個小時。
出現這種境況,也是由于茅臺鎮內的寸土寸金,仁懷市披露的數據顯示,茅臺鎮域核心區面積7.5平方公里,茅臺酒廠占據五分之三,廠區和居民區混雜區域約2平方公里、人口達1.5萬,房屋建筑面積達200多萬平方米。長期以來,茅臺鎮內人口密集、廠居混雜、住居擁擠、環境臟亂、布局零亂、土地稀缺。
“在白酒黃金十年,茅臺鎮上的人活得滋潤,那會兒茅臺酒廠的酒產量有限,來茅臺鎮的未必能拿到茅臺酒,就在鎮子上買點別家的;此外,醬香白酒有獨特的風味,即便做濃香型白酒,很多時候都需要勾調一些醬香型白酒才會出風味,所以在過去,即便是沒有品牌的原漿酒,在茅臺鎮上的酒都不愁銷路”,茅臺鎮上一家酒廠老板對記者表示。
不過,隨著限制三公消費,全國白酒遭遇寒冬,茅臺鎮也受到了波及。鄧帆坦言,在行業調整期,茅臺鎮有不少小作坊不再生產酒了,這些小作坊有幾百家,但大多都是沒有齊全生產證照,屬于自產自銷一類。她沒有提供具體的關停數據,但補充說道,目前仁懷市證照齊全的釀酒生產企業有300多家,“數量并沒有大幅度減少,雖然有一部分企業仍在虧損,但規模以上企業都是盈利的。”鄧帆說。
無論如何,這個名鎮現在面臨轉型,在仁懷市政府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就這樣描述目前該市存在的問題:“經濟總量增幅放緩,主導產業支撐減弱,新興產業增長后勁在短期內難以釋放,經濟下行壓力不小”;“旅游基礎滯后、業態不全,文化產品和要素資源吸引力不強,旅游產業培育任務還很繁重”。
“仁懷市,過去超過八成產值的貢獻都來自于酒產業,但畢竟不能長期依靠單一產業,這樣做有風險。”前述官員如此對記者說,旅游業似乎是仁懷市想到的支撐經濟的另一條路。
其實早在2009年,貴州省委、省政府便提出把茅臺鎮打造成“中國國酒之心”的規劃;到2012年,第一屆全省小城鎮大會再次提出,把茅臺鎮建設成為“貴州第一、全國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鎮,在“十二五”期間,仁懷實施“旅游興市”戰略,把“酒”列為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當時提到,“加速發展國酒茅臺工業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和紅色文化旅游,并將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相結合,為旅游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不過,過去的仁懷市并沒有如此著重旅游,“說實在話,過去做旅游,并沒有像如今這么重視,首先是因為仁懷、茅臺鎮的交通環境并不方便,其次是因為賣酒太掙錢了,那時候你跟酒廠老板說旅游,他們都不愿意,怕麻煩”,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坦言,“你跟他談旅游,他讓你到一邊去,他要去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