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越來越受歡迎,但中國葡萄酒的特色并不突出,葡萄酒行業的共識是,應著力打造中國葡萄酒的產區概念和產區特色。
在進口葡萄酒的沖擊下,中國的葡萄酒產量已經跌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最近五年間減少了近三成。
據中國釀酒網報道,2017年中國葡萄酒總產量為100.11萬千升,同比減少5.25%,銷售收入421.37億元,同比減少9.00%,利潤總額42.28億元,同比減少11.55%。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數據上看,國產葡萄酒產量在2012年達到138.2萬千升,隨后逐年下降。2017年的產量只有五年前的72.4%,已滑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
國產葡萄酒產量和利潤下滑的同時,中國的葡萄酒進口量和進口總額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勢頭。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葡萄酒進口總量74.94萬千升,同比增長17.44%,進口總額27.98億美元,同比增長18.36%。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酒業協會中國葡萄酒協會聯盟特聘顧問王德惠告訴《財經》記者,國產葡萄酒數據表現不佳是由多重原因導致的。一些葡萄酒產區政府對葡萄酒品質重視不足,加上中國消費者對于國產葡萄酒的認知低,使中國消費者傾向于購買進口酒;同時,葡萄酒產業是長線產業,不是短期就能立即見效的,一些企業希望快速產生業績,轉而加大進口原酒,這也導致進口葡萄酒量持續上升。
王德惠向《財經》記者表示,隨著中國葡萄酒消費人群的增加,中國葡萄酒進入到了普及階段,這意味著葡萄酒不再是奢侈品,是大眾化的產品,因而更多的人會追求性價比。
一位不愿具名的葡萄酒經銷商也向《財經》記者表示,同價位的國產酒競爭力往往不如進口酒。“同樣一款標價98元的葡萄酒,消費者更傾向于認為進口酒更劃算,而許多進口酒商也更愿意做進口酒代理。”
同時,中國與多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拉低了中國市場整體進口葡萄酒的價格。目前,中國已與新西蘭、智利、澳大利亞、格魯吉亞等多個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葡萄酒進口關稅大幅下降的同時,進口葡萄酒價格也相應下降。澳大利亞葡萄酒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葡萄酒總額達到8.48億澳元,同比增長了63%,而10年前這一數字只有2700萬澳元,僅為2017年的3%。
歐睿國際分析師曾禮霏向《財經》記者表示,隨著電商等新興零售平臺的崛起,進口和銷售進口葡萄酒的準入門檻大大降低,各種小型代理商涌入市場,加快帶來了葡萄酒進口量的增長,而隨著消費者品鑒能力的逐漸提升,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愿意嘗試法國等老牌葡萄酒產地之外來自不同國家的葡萄酒,這一因素也促進了進口葡萄酒的高增長。
根據中國釀酒網的報道,中國葡萄酒技術委員會主任段長清認為,是否能跟上市場消費環境是中國葡萄酒企業發展的問題之一。以葡萄酒產區特色來說,中國葡萄酒在跨度如此之大的地域跨度中,種植最多的都是赤霞珠,產地的特色品種并不突出,這不利于產業的良性發展。
市場研究機構Mintel提供給《財經》的數據顯示,在一份針對20-49歲互聯網用戶“選購葡萄酒時總會關注什么”的調研中,“產地”的關注度高居榜首,59%的受訪者都表示他們總是會關注“產地”。
王德惠向《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來看,中國的葡萄酒產區概念正在逐漸清晰,產區規模正逐漸增大。以寧夏產區為例,目前寧夏產區已有約200多家酒莊,同時還有更多在建設及規劃中的酒莊。王德惠向《財經》記者表示,許多中國的新興酒莊也更加追求品質,中國的葡萄酒產區形象正逐漸吸引到消費者的注意力。“雖然速度不會很快,但中國葡萄酒正重回增長軌道。”王德惠告訴《財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