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中國白酒包裝巨頭百利酒類智業機構旗下的福州工廠和寶雞工廠相繼倒閉。今日,深圳百利包裝設計公司(下稱“百利”)離職高管向記者透露,百利其實在2016年下半年行業復蘇之前就已基本停止各項業務,其不少骨干成員已離開公司到各地再創業。
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百利倒閉根本的原因是行業競爭激烈,整體利潤薄且透明,消費升級后,消費變理性化,市場優勝劣汰。隨著酒行業的日漸回暖,白酒包裝行業在不斷整合中,分工將更加完善、精細化程度也會逐漸提升。
明星企業隕落,中小企業相繼消失
今年年初,百利位于福州倉山的百利彩印就傳出工廠倒閉、百名員工討薪無望流離失所的消息。春節后不久,百利2013年在陜西寶雞建成的工廠也宣告倒閉。根據當地勞動部門網站的資料,陜西百利公司拖欠293名員工工資及補償金共計49.43萬元。
此外,陜西百利涉訴訟案件達23起,其中包括大量民間借貸。百利也因欠貸或拖欠貨款被溫州天天虹、福州鑫恒泰、莆田興大、福州大川等企業機構告上法院。
記者從百利的官網上獲悉,百利對自己的介紹是“一家集酒類品牌戰略規劃、包裝創意研發、生產制造于一體的新銳智力機構,是榮獲聯合國全球包裝組織(WPO)“世界之星”包裝設計大獎的知名機構”。
公開資料顯示,百利先后為茅臺、五糧液、郎酒、西鳳、勁酒、花冠、杜康、孔府家、黃鶴樓等數百家客戶提供包裝創意服務。
此前有媒體報道,2013年至2014年這一年時間內,深圳包裝行業消失了100余家企業。據深圳市前海天璣創意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段高峰介紹,從2013年開始,不少白酒包裝企業也相繼倒閉,尤其是中小企業。
薄利時代,大魚小魚均內外受困
曾經的明星酒包裝企業為何如此迅速隕落?
一位多年從事酒類包裝的人士向記者透露,百利兩家大工廠倒閉主要有四個原因,包括“三公消費”大環境的影響、相對滯后的轉型升級、行業人才的斷檔以及設計的“不接地氣”。
上述人士分析,“三公消費”受限后,受大環境的影響,市場的暢銷品逐漸由盒裝酒變成了光瓶酒,包裝產業普遍供過于求。同時,包裝產業集中度較高,利潤較低,營收主要靠產量大來拉動,因此受波及較大,在消費升級后,包裝產業的轉型升級也相對滯后,包裝企業專注于產品本身的設計,沒有精準地把握市場的消費趨勢和消費群體特點的變化。
“當前市場,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百利倒閉的原因除了大環境這一外因,還有很關鍵的內因,公司內部管理混亂、部門間溝通不順暢、“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思想觀念等,最終導致公司整體效率低下,對市場反應速度緩慢。
對于白酒包裝業中小企業的倒閉,段高峰認為主要原因有:一是鼎盛時期市場需求量暴漲,不少白酒包裝企業快速盲目擴張,四處建廠,對未來風險意識較薄弱;二是進入調整期后民酒成為消費主流,其包裝造價低,酒企會就近生產不再選擇深圳,深圳許多白酒包裝企業訂單量急劇下滑,嚴重的降幅在50%左右;三是高速發展期重生產輕人才培養,無法順應時代變遷;四是內地白酒包裝企業技術設備發展迅速,深圳白酒包裝企業逐漸失去競爭力;五是競爭激烈,企業之間大打價格戰,利潤率嚴重下降;六是技改落后,資金薄周轉難。
白酒業回暖,白酒包裝業困局何解?
對目前白酒包裝行業的現狀,從事白酒包裝行業近11年的余喜良介紹,雖然白酒行業在回暖,但只是“微暖”,白酒包裝行業早在前幾年利潤就一直在迅速下滑,現如今能保持3個點的利潤已經很難得,甚至有些公司只要不虧本就接單,只為度過當前危機,等待行業的春天到來。
正一堂高級合伙人、一間玖號包裝研習社創始人兼總經理郜少輝認為,國內酒企包裝產業仍處于一種“朦朧”的狀態,對如何塑造一款能夠符合企業產品定位,且能夠為酒企帶來切實效益的包裝缺乏深入系統的思考。
白酒業回暖,白酒包裝行業當前困局何解?在余喜良看來,白酒包裝行業應在包裝盒方面做減法,繼續降低成本,同時加大研發,開發出更多新穎實用的包裝盒。此外也要重視技術、工藝、材料、環保等方面,盡量為白酒企業降低成本,同時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郜少輝表示,白酒包裝產業要想在未來有較長遠的發展,首先白酒行業內要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酒企、酒商、包裝產業的管理層需要有效溝通相互間的需求,對市場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討論;其次是大膽跨界,學習借鑒其他行業的包裝創意,在不斷創新的同時也要注意包裝的實用性。再次是行業分工后,各個環節的企業要更加專注于自身的特色專長,要做到更專業、更精細,堅持創新的同時保持自身的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