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據顯示,過去數年內,進口葡萄酒年均增長均為兩位數,而國產葡萄酒已經連續4年產量下滑。更為嚴重的是,部分葡萄酒企業出現虧損。
實際上,在進口酒來源日益多元、品類日益多元的情況下,這種沖擊將會持續加強,而國產葡萄酒則出現進一步分化的狀況,理性調整的企業會逐步改善產品結構,提升盈利水平,其他諸多企業則在沖擊之下嚴重落后。
進口酒強勢沖擊國產酒
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6.4億升,總額高達23.6億美元,同比2015年分別增長15%和16%。與往年相比,2016年進口葡萄酒依舊保持兩位數增長。
據悉,進口葡萄酒之中,瓶裝葡萄酒占九成以上。法國為最大的葡萄酒進口國,占到總進口比例的44%,澳大利亞和智利緊跟其后占據了35%的進口份額。相比之下,國產葡萄酒則面臨4連跌,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葡萄酒產量為11.4億升,較上一年減少1%。
一邊是進口酒兩位數的增長,另一邊則是國產酒的持續下跌。近日,通天酒業(00389)發布了2016年業績公告,也成為今年第一家報虧的葡萄酒企業。公告顯示,通天酒業2016年收入2.7億元,同比2015年的2.9億元略有下滑,但凈利潤由盈轉虧,從958萬元轉而虧損9329萬元。
在通天酒業對外界的闡述中,進口酒類對中國市場的不斷滲透,進口品類的日益增長,成為其深受壓力乃至于導致銷量下降、利潤下降的重要原因。
不只是通天酒業,除了威龍股份(603779),國內葡萄酒上市公司包括中葡股份(600084)等2016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業界認為,關稅等相關成本的大幅降低,促使進口酒實現了大爆發,除了瓶裝酒外,散裝酒正受到商家的青睞,通過進口散裝再灌裝的方式,諸多酒商從代理商轉化為“品牌商”,這種狀況都沖擊到了國產葡萄酒。
除進口酒大量入關之外,國產酒自身的不足也讓其失去競爭優勢。業界認為,種植成本高、模式落后、效率低等因素,是國產葡萄酒的先天痼疾。
上游技術落后導致在競爭中敗于進口酒,下游銷售下滑帶來的惡果,又反向導向了上游。在沙城產區,已經出現了部分釀酒葡萄種植戶由于收購價下滑而退出葡萄酒種植的事例。
據悉,在沙城產區,赤霞珠2016年收購價格較高的酒企為1.8元/斤,畝產2000斤,去掉農資和人工,一畝地的凈收入不超過3000元,5畝地不過1萬5千元。有消息稱,在這一輪調整中,懷來縣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減少了約2成。
2016年4月,葡萄酒類成功成為跨境電商一份子,進口葡萄酒綜合稅率從48.2%降到21%,基本上享受“國民待遇”。對于消費者來說將得到更多的實惠,而對于國產酒可謂是危機重重,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來源多樣,未來沖擊力恐加強
除了品質、關稅等因素之外,國人消費觀念的轉變、進口酒類多元化的優勢,也都會在未來成為國產酒不可忽視的因素。西安酒類經銷商彭發源認為,進口酒類更為多元化,更受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比如過去,大家印象中葡萄酒就是紅酒。”他表示,后來類似于干白、起泡酒等諸多新的酒類不斷進入,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而國產葡萄酒在品類概念的推廣上似乎落后于進口酒。
業界人士認為,進口葡萄酒在來源國、品類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景象,這意味著未來國產葡萄酒幾個為數不多的知名品牌,面臨著“多國聯軍”的沖擊。
數據顯示,法國、澳大利亞、智利仍為進口瓶裝酒市場的三駕馬車,三者市場份額占比合計近78%,這其中,法國為傳統葡萄酒強國,澳大利亞、智利作為新興葡萄酒國家,在價格上具有優勢。從進口企業方面看,瓶裝葡萄酒進口市場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為201,近年來首次從中高度轉為高度競爭市場。
2017年1月,進口酒類市場數據顯示,烈酒微幅上行,這其中白蘭地居功至偉,進口額為5734萬美元(約占烈酒進口額的77%),在進口酒類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瓶裝葡萄酒,同比增長19.0%。
業界認為,白蘭地等烈酒指標上升,意味著中國市場對于進口酒新品類的接受程度在上升。
此外,傳統上面向高端市場的進口酒也呈現出高、中、低通吃的多元化跡象,在近日舉行的相關論壇上,煙臺市葡萄與葡萄酒局副局長張旭表示,不考慮庫存的情況下,2016年進口瓶裝葡萄酒已占國內市場份額的三成,提高近4個百分點。同時,隨著進口葡萄酒市場泡沫受到擠壓,雖然進口額保持著雙位數增長,但較上年卻回落了20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進口酒加速以大眾化姿態進入市場。而隨著進口酒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的持續提升,進口酒會給國產葡萄酒造成很大的沖擊。
國產酒分化
在進口酒的持續沖擊下,國產酒會向哪兒走?實際上,國產葡萄酒已經呈現出分化跡象。
通天酒業2016年的業績公告顯示,通天酒業2016年收入2.7億元,同比2015年2.9億元略有下滑,但凈利潤由盈轉虧,從958萬元轉而虧損9329萬元。
但同樣是2016年數據,顯示部分國產葡萄酒向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長城母公司中糧集團年2016年中報顯示,長城葡萄酒的銷量同比減少11%,但得益于產品結構優化,凈利潤不降反增。此外,由于銷售結構改善,原酒成本下降等因素,毛利潤同比提高約6.4%。
中葡股份走穩固調整降本增效的戰略方案,年報顯示,其酒行業營收如1.21億元,同比減少28.32%,毛利率則增加0.88%。中葡股份葡萄酒業務實現營收3551.19萬元,毛利率增加11.85%。
這些銷量減少,利潤增長的企業,已經改變了單純銷量至上的思維,作為國內葡萄酒代表性品牌之一的長城葡萄酒,其戰略走向更加體現在聚焦單品,優化結構方面。
中糧集團表示,下半年酒品類業務將繼續圍繞“長城”中高端定位,以戰略單品為載體,大幅度加大品牌線上傳播,同時積極推動產品結構優化。而中葡股份毛利率增長,這得益于其拓展業務,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在進口酒的強力沖擊之下,部分國產葡萄酒開始反思遍地開花的理念,轉而尋求單品突破,力求在進口酒品牌仍不十分明晰的情況下,鞏固自身地位。
張裕葡萄酒實施大單品戰略,加強酒莊酒、解百納、三星以上白蘭地等產品銷售,并突破國際化。長城力圖向中高端邁進,在維護第一品牌形象的同時,提升利潤率,從而強化競爭力。與此同時,與白酒的調整一樣,長城也進行渠道變革,向終端下沉,向電商邁進。
業界認為,國產一線葡萄酒在過去存在著子品牌眾多的弊病,未來或許會隨著“大單品”戰略的實施而得以改變,而搶占新品類的陣地,也成為其與“多國聯軍”的較量中不可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