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潤啤酒和珠江啤酒相繼披露年報之后,另一行業巨頭青島啤酒(600600,SH)近日也發布了2017年年報。
年報顯示,2017年,青島啤酒實現營收262.77億元,小幅增長0.65%;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上漲至12.63億元,同比增長21%。
從各大上市啤酒企業公布的業績來看,凈利增幅超過營收增幅的情況較為明顯。在啤酒行業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上市啤酒企業紛紛發力中高端業務,利潤水平有所提升;而同時,“開源節流”和“瘦身”亦是帶來凈利上漲的原因。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各啤酒企業目前都在積極應對和附和產品、消費與模式升級。經歷行業陣痛期后,這些企業已看到未來發展趨勢,并作出了相應的戰略布局。
上市啤酒公司業績向好
近年來,由于國產啤酒行業的整體不景氣,各啤酒巨頭的日子也不好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啤酒產量已經連續5年產生下滑,由2013年的5061.5萬千升縮減至4401.5萬千升,累積降幅超過13個百分點。
處于行業調整期,國內啤酒企業的業績也相應波動。如燕京啤酒的營收和凈利潤從2014年連續兩年多下滑,重慶啤酒的營收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也出現下滑。
剛過去的2017年,國產啤酒行業開始復蘇,上市酒企業績走向好轉。2017年,華潤啤酒綜合營業額和公司股東應占綜合溢利分別上漲3.6%和86.8%;珠江啤酒營收和凈利潤分別上漲6.23%和62.75%;尚未公布年報的燕京啤酒也在去年上半年營收、凈利潤實現雙增長;重慶啤酒在業績預報中透露,公司2017年預計凈利潤約3.3億元,同比增加約82%。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啤酒上市公司凈利潤的改善狀況更加明顯,而營收的增幅并不明顯。這與近年酒企紛紛發展高端產品、推進公司的高端化戰略等有關,產品高附加值和高利潤水平,助推公司業績上漲。
就此,青島啤酒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7年,公司主品牌青島啤酒共實現銷量376.5萬千升,其中高端系列的產品占比近半,因此保持了利潤增速遠高于銷售收入增速、銷售收入增速大于銷量增速的發展態勢。
酒企紛紛縮減費用降成本
高端產品固然帶來盈利的增加,同時,啤酒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開源節流和處置資產也對業績影響明顯。
青島啤酒2017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大力縮減各項費用,其中財務費用、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便累計減少近4.7億元。華潤啤酒也表示,公司在2017年加強管控了銷售費用的支出。珠江啤酒的產品維護成本和倉儲運作費用分別下降15.44%、17.73%。去年上半年,燕京啤酒銷售費用同比下降7.87%,其中廣告費便用大幅減少了近4000萬元。
朱丹蓬分析認為,中國啤酒行業已告別了“跑馬圈地”的發展階段,進入了輕資產運營的新模式。因此,企業方面會更加注重消費端的需求,營銷體系會更精準,費用的使用率也會更加高效。
此外,國內啤酒巨頭的資產處置同樣引人注目。據統計,華潤啤酒在2015~2017年陸續關停了13家工廠;2017年以來,燕京啤酒也先后宣布關閉幾家工廠;珠江啤酒也于2017年3月關閉生產普通低端瓶裝啤酒的汕頭工廠。資產處置費用也為公司帶來了一定的收益,例如,燕京啤酒在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的22.76%來自非經常性損益,而其中超90%為處置固定資產所得。
為了讓產品和消費模式更好地與產業升級的背景匹配,各啤酒企業也紛紛謀劃轉型,尋求新的出路和發展方向。
在經歷長期的低價競爭策略后,國內啤酒企業也紛紛上漲價格。在不久前的業績發布會上,華潤啤酒首席執行官侯孝海表示,公司產品的漲價消化了一部分成本壓力,但預計今年啤酒市場仍有價格上升空間。
此外,發力高端與開發新產品也是啤酒廠商面對產業升級和進口啤酒壓力所共同采取的策略。例如,珠江啤酒高檔產品銷量也有顯著的提升。青島啤酒、華潤啤酒和燕京啤酒等也在過去一年不斷推出新品,意在發展產品的個性化,適應啤酒品質和消費升級的趨勢。
與此同時,擁抱新零售也成為了當前啤酒巨頭們爭相發力的方向。去年11月,珠江啤酒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實施O2O新零售項目,著力構建新零售體系。青島啤酒也構建了“網絡零售商+官方旗艦店+分銷專營店+官方商城”的電商渠道體系,以期滿足移動互聯時代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和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