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喝酒到喝好酒,從品好酒到品文化。酒業的發展日漸融入中華文化復興的大潮流當中。從點到面,一個嶄新的局面正在徐徐拉開序幕。
酒以其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一直是文化的重要標簽。對文化的挖掘,一直是中國名酒企業的主要課題之一。如今,跨界已成為潮流,酒旅融合是名酒企業跨界發展和文化挖掘的課題和新的突破點。隨著各大酒企紛紛布局酒企工業旅游,工業旅游正成為釀酒產業集群發展、產區升值道路上的新發展趨勢。
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4月29日印發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強對中華文明的發掘研究和闡釋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推進區域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加強區域間、城鄉間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鼓勵各地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格局”、“把文化和旅游發展納入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魅力鄉村”……
推進發展酒旅融合是釀酒產業價值表達的需要、是綠色發展的需要、是消費體驗的需要,也是企業跨界發展的需要。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在第四屆“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之“杏花村論壇”上曾講過,要做好酒旅融合發展,需要產區政府和品牌企業的協同配合,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建立區域協調機制,打造整體酒旅品牌,將品牌故事與產品品質結合起來,注重可視化、情境化、互動化和互聯網化,在深度旅游中逐步實現有效轉化。
當前,酒業正在從“規模擴張、野蠻生長”的上半場進入“精耕細作、優質成長”的下半場,酒業文化亟需完整化、體系化的傳遞方式。隨著消費者時代的來臨,深度體驗、場景消費的趨勢愈加明顯。酒類消費也正在改變,探尋美酒背后的故事正逐漸成為消費者心中的向往,酒旅融合的趨勢勢不可擋。
文旅融合的大潮流下,為旅游提供基石的產業成為旅游的新風向。沒有產業的旅游就相當于沒有IP的旅游,沒有IP就失去了靈魂。釀酒產業作為有實體,盈利豐厚的行業,近年來成為工業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酒有美景的活色生香,成為業界共識。
分析人士預言,未來,酒旅融合將不僅是各個企業單兵作戰,更將是產區內酒企抱團發展協同作戰,以旅游為酒業賦能,實現互相促進、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并將進一步打破業態限制,使消費者的沉浸式體驗增添新的內容,解決了傳統方式的互動、粘性不足的缺陷,這是一個戰略深度的再實踐,也為酒業商品高端化、大健康消費,酒類品牌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營銷模式。宋書玉理事長曾多次表示,培育美酒產區,打造美酒生態彰顯美酒品質表達,都是在推進實現“一瓶酒”到“九瓶酒”的價值。
日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第一批領軍企業、骨干企業、新銳企業名單。其中,領軍企業全省共入選了29家,紹興市入選4家,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入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企業梯度培育計劃領軍企業名單的黃酒企業。百年會稽山在做優品質、做強品牌、做大產業的同時,以酒為媒,借酒興旅,積極探索“酒旅融合”新模式,讓消費者深度體驗美酒之旅,走出了一條“黃酒+旅游”的發展新路子!
各酒企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在政府的資源整合下紛紛加入工業旅游的布局實踐。山西呂梁產區中有汾酒、杏花村、竹葉青等知名酒企,并且呂梁本身旅游景點眾多,風景秀麗,氣候氣人,還帶有紅色文化,近年來呂梁在酒旅融合上下足功夫,著力打造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和酒文化旅游勝地,不斷提高白酒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水平,推動形成融古村古鎮、酒業基地、文化交流、休閑康養、會展博覽等功能為一體的杏花村酒文化融合發展示范區。
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主要盛產葡萄酒,酒莊眾多,釀造的工藝獨特,產出的酒在國際上獲得眾多獎項,同時,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先后出臺《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關于促進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及文化長廊發展的意見》《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及文化長廊發展總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葡萄酒產區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和法律保障。
自2021年以來,已有多個酒類產區將酒旅融合發展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以點帶面,眾酒企將酒業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程度越來越深入,從單純賣酒到賣文化,酒旅融合的背后是酒業對文化屬性的價值回歸。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已然謀劃在先,借助自身優勢資源,頒布政策法規,整合政府、協會、酒企、酒商、投資商、旅行社等各方之力,結合本身的旅游資源稟賦,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不久的將來,消費者將會看到更多各具特色的“醬香之旅”、“清香之旅”、“大漠紅酒之旅”等等文旅產品,為美酒美生活增添更加深刻寬廣的現實含義。(原標題:虎景觀察|從點到面 酒文化加速融入文旅產業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