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啤酒市場的旺季為時尚早,但啤酒業近期卻熱度不減。
2月13日,日本麒麟啤酒公司宣布將以22 億巴西雷亞爾(約 7.06 億美元)的價格向喜力啤酒巴西子公司Bavaria出售其在巴西的子分公司業務。
消息稱,麒麟啤酒此次資產轉讓工作將在巴西反壟斷監管機構批準后著手推進,并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前完成。若此次交易得以完成,喜力將成為巴西第二大啤酒商。
與此同時,就在近期,嘉士伯、喜力等國際啤酒品牌陸續發布其2016年年報。年報顯示,國際啤酒品牌在中國市場業績可謂喜憂參半。
在此背景下,國際啤酒品牌在華市場又將產生怎樣的變化?面對市場規模不斷增加的中國,眾多國際品牌又將面臨著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而這些國際品牌的競逐,對于正在調整變革的國產品牌而言,又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喜憂參半 在華業績下滑引重視
據了解,在此次同喜力啤酒的交易前,麒麟啤酒曾一度摸索和其他公司合作的可能性,以恢復期在巴西的市場業務增長力。不過麒麟啤酒最終轉變了方針,退出巴西市場后,麒麟啤酒或將其海外事業集中在更具成長潛力的亞洲和大洋洲。
不過,盡管亞洲區域具有增長潛力,但作為亞洲市場的重要組成,中國市場并未成為麒麟啤酒良好的盈利增長點。數據顯示,從2011年至2014年,麒麟啤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占到0.15%,到2015年也只有0.16%。在五大啤酒企業競逐中國市場的背景下,三得利、朝日及麒麟三家日本啤酒企業在中國啤酒市場的占有率僅為個位數。
此次交易的對手方喜力集團業績則較為樂觀。據喜力集團發布近日發布的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2016年在亞太市場的啤酒銷量有機增長17.9%,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市場實現雙位數增長;營收有機增長13.1%,運營利潤有機增長26.5%。不過,與麒麟啤酒類似,喜力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可謂“波瀾不驚”。受中國市場2016年旺季預冷等多方面的影響,喜力啤酒2016年在華銷售僅實現了低個位數的增長。
實際上,麒麟、喜力啤酒在華的表現或許也是外資啤酒巨頭在中國市場上競逐的一個縮影。
另一國際啤酒品牌嘉士伯經過多年在中國市場的資本擴張后,也在2016年進一步展開戰略調整。2016年九月,嘉士伯發布半年報,其在中國市場期內銷售額下滑幅度為8%。嘉士伯在華關廠的數量也已經增加到了11個,其中6家是在2016年計劃關停的。彼時,嘉士伯首席執行官郝瀚思表示,嘉士伯在中國關閉工廠已經影響到了嘉士伯在亞洲地區的業務。
就在前不久嘉士伯公布的2016年業績報告中,公司也表達了中國市場資本重組對業績帶來的影響,其在華有機銷量下滑6%。“酒廠關停和資產處理,直接導致了所在省份銷量的實質性下滑”,嘉士伯方面表示。
進口市場、高端化 國際品牌的“新機遇”
盡管2016年部分外資品牌在華銷售業績不容樂觀,市場數據卻仍揭示出中國市場對于啤酒消費的龐大體量。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16年8月開始,國產啤酒產量結束了長達25個月的下滑,出現了連續五個月的增長。中國啤酒行業2016年全年也實現了4506.4萬千升的產量規模。
更值得關注的,是進口啤酒在國內市場的全面爆發,近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發布了2016年全年的酒類商品進口統計情況的數據報告。其中指出,中國2016年全年進口啤酒量6.5億升,進口額6.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1%和15.8%。
在整體消費規模有所復蘇的同時,中國市場的啤酒消費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據研報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中、高端啤酒的銷售額分別增加了7.6%和24.9%,其中高品質淡啤的銷售額占比從2010年的10%上漲到2015年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