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全球第三大啤酒生產商喜力公司公布2015年全球年報,報告顯示,公司去年有機營收增長3.5%,每百升營收微增1.3%。得益于美洲國家、亞太市場和歐洲市場的積極增勢,整合啤酒銷量上漲2.3%,非洲中東和東歐市場表現則稍遜一籌。喜力品牌繼續鞏固高端地位,增加了3.5%的高端市場份額。公司的創新產品則貢獻了19億歐元的營收。另外,公司運營利潤有機增加6.9%,凈利潤有機增加16%。
然而就在喜力公布年報的前一天,締造了喜力這一世界知名啤酒品牌的第三代掌門人Alfred Henry Heineken(艾佛·海尼根)上周日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年89歲。
圖左為喜力第三代掌門人艾佛·海尼根
翻閱喜力(Heineken,譯為:喜力,音譯:海尼根)153年傳奇史可以發現,喜力全球級成就來源于家族三代人的堅守與創新。而反觀中國酒業,民營企業不少,又有多少能夠堅定的踏實一代、二代之路呢?
第一代哲雷·海尼根:奠定喜力品質根基
海尼根家族起源于德國,在荷蘭是富甲一方的富豪,家族主營奶油、奶酪等貿易。年輕的Gerard Adriaan Heineken(哲雷·海尼根)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龐大家業,因為看到一個對啤酒釀造一竅不通的朋友成功開了一家啤酒廠,從而決定進軍啤酒業。
不過,哲雷·海尼根也并非率性而為。當時的啤酒市場其實并不是很好,原本在中世紀時最受歡迎的啤酒,逐漸被烈酒取代。許多啤酒廠四面楚歌。為了振興啤酒事業,荷蘭政府提出了許多補助措施,而哲雷·海尼根看準了這一點。
1863年,他與阿姆斯特丹最大但卻已經連連虧損的The Haystack啤酒廠談妥條件,以8萬荷盾的價錢,完全買下了這座有300歷史的啤酒廠的所有權。因為他覺得:“我要完全的控制權,要不就不要,要不就完全買下來,難道我想買部新機器還得經過別的股東認同嗎?” 不過,哲雷·海尼根買下了啤酒廠之后,并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唯一最嚴格的要求是,每一滴釀造出來的啤酒品質都要最好的。而這項堅持,漸漸為喜力打響了名號。
哲雷·海尼根雖然堅持釀造出品質最佳的啤酒,卻也一直進行口味的探索。他給釀酒主管的信里寫道:“如果客戶們喜歡發酵型的口味,那我們就要釀造那種酒給他們喝”。不過,喜力啤酒一直到了1886年才有了革命性的轉變。100多年來風靡全球的喜力啤酒,也是在那一年確定了它的味道。
確立喜力啤酒迷人的金黃色澤與口味的最大功臣,也就是一直被喜力工廠視為最高機密的“A酵母”,這種酵母是1886年由細菌學博士Dr.H Elion(伊里安))在喜力酵母研究室里所發現的。
這種新的啤酒口味很快就風靡歐洲大陸,喜力啤酒的產量不斷增加。
第二代亨利·海尼根:讓喜力走向全球
但真正讓喜力變成世界性啤酒,則要歸功于他的兒子Henry Heineken(亨利·海尼根)。
1920年他在海外建立了啤酒廠--新加坡啤酒廠,他認為要成功打入一個市場,就一定要在當地能提供最新鮮的啤酒;在新加坡,他和當地的飲料公司合作,以“Tiger Beer”(老虎啤酒)的名字,成功在東南亞打響了第一炮。
1933年12月,美國宣布撤銷禁酒令后不久,亨利·海尼根攜帶50箱啤酒,和家人從荷蘭出發抵達美國。這也是第一個進入美國市場的國外啤酒品牌。在此之前,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簽署了啤酒和葡萄酒的稅收法案,合法化酒精含量不超過3.2%的飲料并對其進行征稅。“我相信這對啤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羅斯福宣布。
由于這種啤酒受到了在歐洲的美軍歡迎,并且喜力也通過廣告宣傳強調自己是一種國外的啤酒,喜力在美國的生意蒸蒸日上。1951年,《紐約時報》報道,喜力在美國的銷售總量超過460萬瓶,相比1950年增長了49%,而同期整個啤酒行業的增長不過1.2%。
第三代艾佛·海尼根:喜力品牌締造者
從1970年代中期,喜力第三代掌門人艾佛·海尼根開始負責公司每日的運營,到1980年,他正式成為公司主席。
此時,喜力已經連續8年成為美國最暢銷的進口啤酒,1979年喜力啤酒占據了美國進口啤酒銷量的41%。而公司也適時地推出了其他品牌,比如灰熊,一種加拿大釀造啤酒。
艾佛·海尼根說服已經收購了阿姆斯特爾啤酒廠的喜力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生產低卡路里啤酒用于出口。1980年代,低卡路里啤酒品牌Amstel Light登陸美國市場,最初上市時以女性為主要目標人群。
1970年代中期之后,艾佛·海尼根富有創意地將喜力啤酒瓶的顏色都統一為綠色,把Heineken品牌標志中的三個英文字母e巧妙地設計為微笑的嘴巴。這兩項識別要素為喜力品牌個性的塑造和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喜力品牌的識別立下汗馬功勞。
1980年代末,受到針對年輕人的墨西哥啤酒的沖擊,喜力改變了廣告形象,開始迎合當時美國社會上出現的新的人群——雅皮士。喜力把廣告標語改成了:鬧夠了,喝喜力吧。這進一步確定了喜力自然、活力、激情的內涵。
如今,15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喜力已經風行170多個國家,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啤酒品牌之一。要問喜力品牌百年常青的奧秘,或許取決于三個因素:高標準的產品品質、適應世界各地啤酒市場的差異和對消費者信息的掌握與應變。
附:喜力2016年戰略
近日,喜力公司執行董事主席兼CEO Jean-Fran?ois van Boxmeer在解讀年報時表示:“喜力將繼續投資于未來增長,加快在緬甸、象牙海岸、東帝汶、牙買加、馬來西亞、斯洛文尼亞和南非等新興市場的布局。與美國領先精釀啤酒商Lagunitas的合作也使我們倍感興奮。雖然2016年,新興市場可能變化多端,貶值壓力明顯,我們依舊對未來的營收和利潤增長保持信心。”
談到中國市場時,年報中說,中國的銷量微跌,特別是去年下半年銷量不佳,從而中和了上半年的積極增勢。這主要是因為市場變動和宏觀經濟趨勢向下而導致的。除了銷量,中國的運營利潤也有待提升。不過公司表示,正在加大中國的產能。
說到喜力,就不得不提一下創新。創新是深深植根于喜力公司戰略的。2015年,公司的創新率(應是銷量占比)達到了9.2%,而2014年是7.7%。他們的創新包括:推廣適度飲酒;優化供應生啤的體驗;研發精釀和多種啤酒類別。譬如,公司推出了拉德爾(Radler)啤酒,一種啤酒和檸檬水的混合飲品,并在西班牙和波蘭快速成長。The Sub,大家都很熟悉了的家用生啤機,也已經在5個市場有售。Brewlock,餐飲渠道啤酒分裝系統,也在美國市場增勢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