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白酒銷量為1305.7萬千升,同比增長2.1%,再次創近六年來的新低,產銷率也由2015年的98%下滑至96.9%。
白酒行業經歷三輪調整期
縱觀中國的白酒行業發展歷程,曾經歷過三輪關鍵的調整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務院對白酒價格放開,酒企擁有自主定價權,初步試水市場化環境。隨后在國家提出整治并限制政府白酒消費的大背景下,白酒量價齊跌;90年代末,白酒行業面臨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低迷和山西假酒案導致的市場信心受挫以及從量稅對利潤的影響,產量一度被腰斬。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好轉,團購渠道開始崛起,政商務渠道成為需求主力,產品逐步向高端化發展,白酒行業開始提價,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2012年國家開始限制“三公消費”,整風運動展開,政商務消費大幅下降,中高端酒價格降幅明顯,渠道庫存積壓,企業報表惡化。在中高端酒價格回歸理性后,大眾消費逐步承接“三公消費”的下滑,白酒行業的大眾化市場來臨。
2016年白酒同比增速再創新低
白酒的需求主要由政務、商務、個人三部分組成,過去十年是個特殊的年代,固定資產投資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政務、公務消費大幅增加推高了高端酒的需求,掩蓋了大眾需求對白酒消費的增長。經過最后階段的充分調整,“三公消費”占比已大幅下滑,大眾需求逐步承接。由于大眾購買正處于起步階段,需求薄弱,上攻乏力,彌補不足,使得白酒行業未能迎來二次春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白酒銷量為1305.7萬千升,同比增長2.1%,再次創近六年來的新低,產銷率也由2015年的98%下滑至96.9%。
中端白酒品牌消費市場最大
就目前而言,白酒行業最大的消費市場為中端白酒,占整個白酒市場銷售收入的40%,緊隨其后的是中低端白酒,比重為20%。地方酒企過去往往依賴地方政商務消費,而在“三公消費”被擠出后,酒企和當地政府的利益紐帶就弱化了,中高端白酒的需求持續走低。從銷量上看,低端的銷售量最高,甚至占據白酒行業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單價較低,收入占比僅達到10%。白酒行業過去主要依賴于中高端酒類的市場銷售,但在近些年受挫后,倚靠低端商品的銷售明顯動力不足。
各價位段白酒市場集中度不一
高端酒是準奢侈品,產量具有稀缺性,茅臺、五糧液等總量占白酒行業總產量不到1%。過去三年已完成洗牌,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三家基本占據90%以上份額,集中度極高且穩定;次高端酒的增長邏輯類似高端酒,估計總量是高檔酒的3~4倍,但收入的行業占比估計不到10%。跟隨高檔酒提價,受益消費升級,總量穩定增長,但集中度明顯低于高檔酒,競爭比較激烈;中端酒集中度很低,競爭激烈,洋河的海之藍、夢之藍及古井的年份原漿系列,合計市占率約6~7%,未來總量穩定,紅海市場,企業增長來自集中度提升;低端酒為大眾消費的核心價格段,受益消費升級,未來該價格帶的集中速度有望快于中檔酒,同時提價呈小幅慢跑,跑平CPI,消費者對價格較敏感。
“十三五”時期白酒行業發展九大任務
去年4月13日,中國酒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發布了《中國酒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白酒行業發展的任務,具體包括注重智能智慧釀造、提升產品品質特色、提倡健康消費理念、開拓國際酒類市場、探索互聯網+營銷模式、推動品質、服務和標準升級、引導聯盟創新、注重產區培育和構建協同機制九個方面。
2020年白酒銷量將達到1495萬千升
雖然白酒出現弱復蘇跡象,但其產大于銷、供大于求的市場狀況沒有改變,消費環境依然嚴峻,市場信心依然不足,導致行業量增價不高。在深耕中國市場的前提下,高端白酒企業紛紛發力開拓國際市場,但是中國白酒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整體能力偏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高端白酒海外終端消費群體局限于華人華僑、中方機構的傳統消費圈,在各國消費群體發展偏緩慢,開拓海外市場面臨中外飲酒口味差異和陌生市場環境雙重挑戰。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白酒行業市場調查與前景分析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白酒行業的銷量將達到1495萬千升,年均復合增速約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