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數據還沒出爐,但從2018年1-11月份的進口數據來看,中國葡萄酒進口量下降了5.1%,進口額達到36.11億美元,增長10.1%。如此鮮明的對比說明,量跌價升,中高端產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葡萄酒進入中高端“紅利期”!針對這種情況,酒商必須要有所準備,提前調整。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行業性的產品結構升級,是被迫的,也是消費者選擇!
進口酒近十幾年的發展,經歷了從名莊酒啟蒙到中檔酒開發,再到餐酒普及,現在終于在中高端產品嶄露頭角,這個歷程,詮釋了進口酒在中國市場上的發展軌跡。
珠海悅榕進出口公司陳斌總經理認為,新興產業發展都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從2018年來看,葡萄酒進口量后半年下滑的態勢非常明顯,但進口額的上升提醒我們,必須要改變一個做生意的方式了。應該說,這波調整是整個行業性的,是在消費者完成初步教育之后的一種消費方式的改變,我們必須適應這種改變。
事實上,從2014年至今,進口酒一直保持了量價齊升的態勢,而且在2017年達到頂峰,進口量同比增長17.8%,進口額增長21.9%。而2018年這種態勢發生極大改變,進口量微降,進口額卻增長,產品逐漸擺脫中低價位束縛,開始向著中高端出發。相應的,市場也將不如中高端的“紅利期”。
陳斌認為,中高端“紅利期”是行業逐漸品牌化的一種反應,也是企業在產品推廣上的策略轉變。這并非是說只要是中高價位的進口酒就會增長,而是具有品牌基礎,質量保證的進口酒逐漸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2、行業分化,擠壓力度加強,你是不是存活下來的那一類?
2018年酒商普遍反應是:生意難做,利潤變薄,碎片化更加嚴重,團購客戶成了酒商,真正的酒商有點“傻眼”;再有就是各種業態沖擊進口酒,今天區塊鏈,明天新零售,然后做電商,有點摸不著頭腦;最后就是旺季不旺,沒有爆品和爆發期,庫存變大,酒商隱形壓力逐漸遞增。其實,這都是行業和市場分化的影響,進口酒向兩端延伸,在某一個區域和某一個產品價格段內擠壓力度增強,再加上品類沖擊所導致的!
2018年進口酒競爭加劇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就是傳統渠道和新渠道并行,要有革新的勇氣和智慧。近些年葡萄酒在商超中的表現有很大起色,走出專賣店進入商超,是其普及化的佐證。與此同時,新零售也在整編著線下渠道,這對于規模不大的酒商來說,是一種誘惑。如何選擇,是很多酒商面臨的現實問題。
其二就是大品牌和大企業頻頻出手,酒商選擇多元化、高端化。從VCE做到AOC,不單單是一種產品選擇,更意味著要調整模式,重組消費群,這種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其三就是品類多元化。進口酒的主線在發展,但其實,一些特色酒種的階段性增長更加明顯,比如葡萄汽酒、白蘭地等,尤其是去年白蘭地的增長,簡直是爆發式的,這無疑推動了葡萄酒市場品類演變,但也給了酒商很大壓力。
客觀來看,進口酒整體逐漸向中高端演變的趨勢非常明顯,而酒商要享受這一紅利,必須對自己產品結構、渠道類型進行調整,才有可能存活下來享受到市場紅利。
3、要想享受行業紅利,必須面對做好行業壓縮的準備
在明年經濟形勢不太明朗的局面下,進口酒的中高端化,其實也是企業生存的一種辦法。天津智億春營銷公司總經理彭玲說,啤酒的消費教育引導是終端完成的,而葡萄酒則是靠著酒商來完成,這就使得行業結構調整在持續,以大量酒商進入和退出行業為代價,使得市場競爭是為了生存,所以低價、裸價成為了最直接的手段。而現在,這種洗牌雖然還在持續,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進口酒商站穩了腳跟,開始尋求“活得更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推動產品結構性升級,加強消費者對于特色產品的引導。
一般來說,行業的的量跌價升會在很大程度上淘汰一些做低價位、低成本和資金實力不足的酒商,而中高端市場的覺醒,無疑會對于規模企業帶來很大的利好。今后葡萄酒的市場格局,中低端和中高端會同樣繁榮,但這兩端的競爭逐漸分化,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進口酒在迎來中高端“紅利期”的同時,也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必須要有更大調整!